<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li id="aa00a"></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li>
  • 汪毅夫  >>  正文
    科舉制度與籍貫觀念
    汪毅夫
    2024年02月19日

    何炳棣教授在《中國會館史論》(中華書局2007年7月版)一書里說:“我國傳統籍貫觀念之特殊深厚,必有特殊的原因:一、有關儒家‘孝’的禮俗和法律;二、有關官吏籍貫限制的行政法;三、科舉制度”;又說:“我國制度之中對籍貫觀念之形成影響最大的,莫如科舉”。誠哉是言也!經他一說、我們一看,他說得對、我們看得真了也!何炳棣教授據《大明會典》斷言:“年甲、籍貫、三代的登記自童試始”,這給了我們查找古代府、州、縣學之學籍史料的研究方向。也許是囿于此種史料的欠缺,在談及“清承明制,而條例大備。順治二年(1645年)即規定:生童有籍貫假冒者,盡行褫革,仍將廩保懲黜”時,何炳棣教授舉的卻是晚清狀元張謇“幼時假鄰縣籍貫入學”的事例。

    福州臺灣會館的進士墻(建設中)(來源:汪毅夫提供)

    茲從閩、臺兩地舉一二清初的事例罷。

    1.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福建晉江張士箱冒籍入永春縣學,旋即被發現、被除名。張士箱于是移居臺灣,寄籍鳳山。移居寄籍不再是冒籍。張士箱到了臺灣,一邊攻讀學業、一邊廣置田產。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張士箱進鳳山縣學、撥臺灣府學成為在學生員(俗稱秀才);雍正十年(1732年)成為歲貢生;乾隆二年(1737年)回到福建內地出任漳州府學訓導。另一方面,其家產日殖。張士箱家族后來成為閩、臺兩地的大家族。

    2.冒籍臺地主要指的是冒籍入學,這是引起公憤的事,因為臺灣的府、州、縣學也有進學名額的限制。乾隆二十年(1755年),臺灣嘉義縣“闔縣紳士”因為“憤冒籍之縱橫”,“共同勒石”立了《嚴禁冒籍應考條例碑》,將“雍正五年,特頒諭旨:……今后必生長臺地及眷室有憑者方得與試”刻上了堅硬的石頭。據《清實錄》,雍正七年(1729年)十二月二十一日,福建巡撫劉世明已有報告說:“冒籍者俱已改歸本籍?!币驗榭婆e考試的緣故,官、紳對于童試籍貫的登記,態度俱是嚴明的。

    3.乾隆年間,臺灣鳳山縣學教諭朱仕玠《額定鄉試中式》記:“臺地冒籍者多,中式多非土著。予查臺灣自乾隆癸酉至壬午凡五科,共額中10名內,惟癸酉科中式謝居仁一名系鳳山人,余俱屬內地?!彼涬m是舉人中式,然冒籍乃自童試而鄉試而會試,冒籍與嚴禁冒籍、籍貫觀念同科舉制度的關系總是“剪不斷、理還亂”的。

    【責任編輯:呂佳珊】
    全國臺灣研究會會長,教授
    男女啪啪激烈高潮喷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