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li id="aa00a"></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li>
  • 汪毅夫  >>  正文
    1874年臺灣疫情的歷史留痕
    汪毅夫
    2024年02月19日

    戍臺故兵義冢墓全景(來源:汪毅夫提供)

    1874年,日本借口琉球海難船民遭臺灣“番社”居民殺害,派西鄉從道中將率軍入侵臺灣。清廷明確指示:臺灣“番社”居民“既居中國土地,即當一視同仁,不得謂為化外之民,恝置不顧,任其慘遭荼毒”。命臺灣地方官員潘蔚、夏獻綸同日本侵略軍交涉、開展外交斗爭;派欽差大臣沈葆楨赴臺指揮,并“酌度機宜,妥為收撫”臺灣“番社”居民;令陸路提督羅大春、唐定奎各率所部入臺。

    也是在1874年,臺灣發生了嚴重疫情。據歷史記載,日本侵略軍有500余人死于疫??;我方“文武員弁”也因“疫氣流行”而病故者眾。疫病死亡人員包括“教諭田晉階、萬嗣伯,參將侯汝志、邵鑒清,游擊王維新,都司劉登惠,守備徐宜和、吳維隆,千總田登瀛、衛承元,把總徐萬華”,以及“副將李東來,守備時榮貴”“副將周維先、把總楊飛高”,等等。率精銳部隊銘、武13營6500員入臺的淮軍名將唐定奎也幾乎病倒于軍中。

    臺南祀典興濟宮迄今保存當年臺灣知府周懋琦的題聯。聯之跋語曰:“同光戌亥間,有開山撫番之役。天降災瘥,竭誠祈請災不為厲”?!巴庑绾ラg”即清同治十三年甲戌(1874年)至光緒元年乙亥(1875年)年間,“天降災瘥”即臺灣1874年發生的自然災害即疫病。清代水師重鎮福州閩安鎮至今有“戍臺故兵義?!北4嫱旰?,屬于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墓葬群的墓主135人,是當年隨沈葆楨入臺的閩安鎮水師左、右營士兵,他們大多死于疫病、死于1874年發生的臺灣疫情蔓延期間。

    【責任編輯:呂佳珊】
    全國臺灣研究會會長,教授
    男女啪啪激烈高潮喷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