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毅夫(來源:中評社資料圖)
貢院、考棚和會館是三位一體的科舉活動場所,“往來無白丁” 是其常見景像。楹聯最能營造和顯示場所的文化氛圍和文化水準,因而是會館、也是貢院的標配。
清代嘉慶年間,林則徐曾為修繕中的福州貢院題聯。茲從《清十大名家對聯集》(岳麓書社2008年4月版)抄出:
皇路許馳驅舉孝興廉海嶠人文羅福地/天門同詄蕩蜚聲騰實蓬瀛才望奮清時
達四門四目四聰我有嘉賓莫負文章華國選/書六德六行六藝烝哉髦士要兼孝弟力田科
初日照三神山看碧海珊瑚盡收鐵網/長風破萬里浪喜丹霞銀榜早兆珠宮
鄉賦念嘉賓彩筆昔曾干氣象/持衡留藻鑒文昌新入有光輝
攀枝天高憶八百孤寒到此莫忘修士苦/煎茶地勝看五千文字個中誰是謫仙才
正如林則徐聯語“海嶠人文羅福地”,福州是閩、臺兩地的人文中心,也是閩、臺兩地的科舉考試中心。每到全國“大比之年”即各省鄉試舉辦之年,就有數百上千位臺灣秀才到福州來參加鄉試 (俗稱考舉人)。他們同福建各地來的考生一道,搞得福州“滿城盡是子曰聲”,熱鬧得很。當年的福州臺灣會館就是為他們而建的。福州貢院、福州臺灣會館的楹聯也是他們的文化記憶。臺灣進士鄭用錫留存的科舉史料里,就有他當年抄錄的福州貢院聯:廡列東西兩道文光齊射斗/籬分內外一毫關節不通風。
據悉,福州臺灣會館正在修繕中,即將重張。我期盼能夠在會館里看到從閩、臺兩地征錄而來的楹聯佳作。
附帶言之,《清十大名家對聯集》收錄的《林則徐聯集》,校注者劉福鑄教授是我的同班同學,吾與有榮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