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li id="aa00a"></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li>
  • 汪毅夫  >>  正文
    優待優惠與知恩感恩
    汪毅夫
    2024年03月14日

    話說1921年,創辦伊始的廈門大學招考學生。20歲的林惠祥聽得消息,便從菲律賓(當時他在親戚開辦的米廠當店員)匆匆上路,回國報考。

    到校時考期已過,幸得補考??己?,成績不佳,“中文已過,英文及格,數理科分數不足,不得為正式生,不獲受免費待遇,只可為旁聽生”。但是,這在林惠祥,“已喜出望外。蓋余原意,即不獲為學生,雖為學校司閽(汪按,為學??撮T),得于教室外竊聽亦甘之”。

    當時,廈大暫借集美中學上課。一日,林惠祥在赴校船中來了詩興,有句曰:“一葉扁舟自在行,從今事業定我生。千金貨殖飄然去,只為真修豈為名”。入校第一學期,旁聽生林惠祥期末考試成績頗優,第二學期便轉為特別生。經補考數理科及格,又轉為正式生。其后,在本科修業四年,林惠祥于1926年畢業于廈門大學社會歷史學系(其畢業證書上,社會歷史學系簡稱社會學系)。

    據廈門大學歷屆畢業生名冊,該系當年畢業生,僅有林惠祥一人。也就是說,林惠祥當年的全身畢業照,就可以說是“廈門大學社會歷史系1926屆畢業生全體照”。尤為可貴的是,林惠祥的廈大畢業證書編號為第壹號。也就是說,林惠祥是廈門大學編號第壹的本科畢業生。

    畢業后,林惠祥在廈大任教、赴菲律賓大學攻讀人類學研究生、到中央研究院任職、回廈門大學任教并創辦廈門大學人類博物館。知遇之恩知感恩,林惠祥畢生的學術榮譽、學術成果(包括學術藏品),完全離不開母校當初的知遇之恩,最終他也將這一切悉歸于母校。

    附帶言之,林惠祥也是臺灣人,其曾祖父早年赴臺以航海經商,遂家焉。林惠祥父也在臺經商,但將家眷留在福建晉江。林惠祥有臺灣戶籍,也多次到過臺灣。

    1926年9月,魯迅初到廈大任教就在信里告訴他的女學生許廣平說:(廈大)“招考極嚴”。近在《民國老試卷》(北京,新星出版社216年版)書前的序文里看到,撰序的張亞群教授說:(廈門大學)“自主招生考試嚴格、規范”,“學校成立入學審查委員會、考試委員會或入學審查兼招生委員會”等,“分別掌管本校各種試驗(汪按,即考試)及轉學生、特別生資格成績審查”等,“在入學試驗科目上,1926年7月廈大招生規定,在本科入學須考:(1)國文(作論文一篇,分析句讀);(2)英文(作文,文法,翻譯);(3)數學(高等代數,平面及立體幾何,平面三角);(4)化學、物理或生物(三科選二),受科學試驗時,須繳驗實驗室之記錄簿;(5)歷史(中外近世史)。對于后二項考試科目要求,1928年7月《本校入學試驗簡章》調整為:(4)物理、化學、生物(投考文、法、教或商科者上列三科選一,投考理科者三科選二);(5)中外近世史、哲學概論、倫理學(投考文、法、教或商者,上列三科選二;投考理科者,上列三科選一)。若遇必要時,得增試其他科目。各科試卷,除國文、中國史專用中文答寫,英文專用英文答寫外其余中文英文均可;凡新加坡投考學生,如不能用中文答寫,得免試國文中國史,于入校后補習之?!敝恕罢锌紭O嚴”的詳情,便可理解才高如林惠祥當年應對各種考試和成績審査(包括“特別生資格成績審查”)的艱辛。

    臺灣光復初期,“招考極嚴”的廈門大學,“為優待臺灣學生起見”,居然先后三次免試招收臺灣學生。

    《廈大周刊》1948年10月23日報道:“本校上月間奉教育部高字50885號代電稱:分發臺灣省政府保送升學內地??埔陨蠈W校學生張滄漢等35名,免試入本校肆業。同時教育部電復臺灣省政府轉知各該生來校報到注冊。本校奉令后,當即遵照辦理,該批學生已有部分到校注冊。按本校為優待臺灣學生起見,本年度已請由臺灣教育廳保送學生20名,并經全部免試入學,如全部到齊,前后收錄臺灣高中畢業生應有55名云”。

    據我所知,1946年廈大免試招收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選送的公費生28名;1948年又主動“請由臺灣教育廳保送學生20名”、繼“奉部令”錄取“臺灣省政府保送升學內地大專以上學校學生張滄漢等35名”,先后兩批臺灣保送生共55名予“全部免試入學”優待(實際到校報到者17名)。這是廈大“優待臺灣學生”的惠臺政策。受此優待的臺灣學生里,有1946年入學的會計系學生黃國雄。他是臺灣臺中人,1924年9月生。畢業后留校任教,以校為家,除出色完成教學、科研任務,還熱心助人、熱心參加公益活動。譬如,家叔汪慕恒教授自學日語曾得他的熱心指導;又如,1980年廈大校友會恢復活動,他當選該會理事。黃國雄教授以其一生的無私勞作,報答了廈門大學的知遇之恩。

    上記故事,已是歷史??唇裰_灣,知有對惠臺政策表示無感者。感情者,感之深而情生。在感情生成的鏈條里,知恩感恩是不可或缺的一環。缺失知恩感恩,則情也受阻、意也受阻,感情無以生成矣。知遇之恩知感恩,是兩岸融合發展應有的倫理。

    【責任編輯:呂佳珊】
    全國臺灣研究會會長,教授
    男女啪啪激烈高潮喷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