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li id="aa00a"></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li>
  • 汪毅夫  >>  正文
    有關墳塋的兩岸故事
    汪毅夫
    2024年03月18日

    清明時節,我用千字短文的篇幅,講三個有關墳塋的兩岸故事。

    1.中央民族大學陳進國教授在福建永春仙溪《鄭氏族譜》(民國刻本)里發現一條記載(見圖),慷慨地拍照示我并允我“補充”論述。其文曰:“承墉,字厚,號宗暨,行百五十七。攸翔次子,生康熙五十六年丁酉(1717)七月初九日卯時,故乾隆戊辰(1748)十一月十六日巳時,享年三十三(二)。在臺灣被翻(番)賊盜殺,取其首而去。瓦棺舁歸,與五弟承提同葬本鄉車后壟頭,坐壬向丙”。

    這是一則珍稀史料,其可注意者至少有二:其一,臺灣歷史上某些部落“出草”(即殺人取頭)惡俗的受害者頗多,眾所周知者惟有吳鳳,鄭承墉應該是有記錄的早期受害者;其二,關于喪葬習俗,歷來有兇死者不歸葬宗族墓地的說和做法。永春鄭氏族人將鄭承墉殘缺的骨殖用“瓦棺”(俗稱金斗、瓦甕等)“舁歸”并“與五弟承提同葬”是有人情味、有體溫的記載。

    2.民族學家林惠祥教授父親的墳塋在臺北觀音山上。林惠祥自述,“其墓形異于常型,墓之上部以洋灰及磚筑作四方形,兩層,中立一方形尖頂石柱,柱四面皆有字,前為‘晉江林敏方之墓’,右為蔡元培先生挽語‘典型猶在’,左為我兄弟之名,后為‘一九二九年某月某日葬’。紀年不愿用日本,然不得用中國,故用公元。此余兄弟當時苦心酙酌之辦法也。此奇特之墓想至今或尚存在”。

    福建晉江林家到臺灣“以航海經商”,傳至林敏方已是三代。林敏方一生時間多在臺灣,其家眷則留居晉江,其子林惠祥等兼有晉江、臺灣戶籍。其時當日據臺灣時期,林惠祥對此臺灣戶籍心有抵觸、不愿示人。1929年,林惠祥赴臺葬父不用臺灣戶籍,乃“領中國護照,化名林石仁,假托為商人,諸弟亦皆如此,陸續赴臺”。

    3.湖北省赤壁市羊樓洞山上有142座志愿軍戰士墓。其中的一座墓主為“楊金川”,墓碑記其籍貫是“臺灣省花蓮縣舒服鄉”。經兩岸熱心人士查明,“舒服”是方言壽豐的記音。楊金川是臺灣省花蓮縣壽豐鄉人,在朝鮮戰場負傷后被送往湖北省赤壁的野戰醫院治療,傷重不治,1952年逝世后就地安葬,逝世時年約28歲。楊金川是臺灣阿美人。

    據資料研判,楊金川應該是1946年在臺灣被“國軍70軍”(整編后改番號為“國軍整編70師”)強征入伍,1946年12月26日隨軍調赴大陸內戰前線,1947年1月9日“國軍整編70師”在山東巨金魚戰役中被人民解放軍全殲,楊金川作為“解放戰士”參加人民解放軍。其后,楊金川隨志愿軍入朝作戰。

    ?

    【責任編輯:呂佳珊】
    全國臺灣研究會會長,教授
    男女啪啪激烈高潮喷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