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li id="aa00a"></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li>
  • 汪毅夫  >>  正文
    惠民和“與小民無益”
    汪毅夫
    2024年03月29日

    話說清代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上諭蠲免直隸、奉天、浙江、福建、廣東、廣西、四川、云南、貴州等省康熙五十年應征地丁銀兩”。什么叫地丁銀兩?鄭學檬教授《中國賦役制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年)告訴我們:“清初整頓賦役制度,繼續實行歸并合則和賦役折銀。把賦役各款正式總稱地、丁兩大類,這不僅僅是重復明萬歷年間的一條鞭法,而且把封建社會晚期的賦役一體化推進了一步。然而,明后期的部分加派、差徭、雜辦等,從此也成了正式的賦稅而被固定了下來。同時,清初的賦稅折銀標準也比明朝提高了許多”。地丁銀兩,就是歸并合則和賦役折銀的產物。當年,臺灣隸屬福建,稱福建臺灣府;下分臺灣、鳳山、諸羅三縣,稱臺灣府屬三縣??滴跷迨辏?711年)秋季,福建巡撫黃秉中上疏說:“臺灣府屬三縣地畝,向征稻谷,并無額定銀兩,其應征本色稻谷,請應一體蠲免”。戶部認為:“查此項錢糧,該撫應于春夏開征之前,即行題請,遲至秋季,方行具奏。應不準行?!笨滴跷迨辏?711年)十月一日,康熙帝下旨:“臺灣府屬五十年應征稻谷,已經征完在官,雖蠲免,與小民無益,其應征康熙五十一年稻谷,著行蠲免”。

    當年蠲免包括福建在內的地方地丁銀兩,屬于惠民政策。然而,福建臺灣府屬三縣地畝,“向征稻谷,并無額定銀兩”,即尚未將應征本色稻谷折算為“額定銀兩”,其“應征稻谷,已經征完在官”;戶部乃以福建官府“遲至秋后,方行具奏”為由,對福建官府“一體蠲免”臺灣府屬“應征稻谷”的要求,建議“應不準行”?!罢魍暝诠佟痹傩蓄妹?,則惠民政策落實“到官”而落空于民;因地方官府疏忽而“不準”其“行”,結果也是使得惠民政策“與小民無益”??滴醯鄣难a救決定:“其應征五十一年稻谷,著行蠲免”,乃為了避免惠民政策“與小民無益”也。

    【責任編輯:呂佳珊】
    全國臺灣研究會會長,教授
    男女啪啪激烈高潮喷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