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li id="aa00a"></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li>
  • 汪毅夫  >>  正文
    不忍金甌缺一角
    汪毅夫
    2024年03月29日

    圖一,《光緒貢士登科記》書影。

    資料來源:北京大學圖書館古籍館庋藏。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1921年,臺灣進士汪春源在為亡友、臺灣進士許南英的《窺園留草》撰序時寫道:“割臺禍起,時春源以公車詣闕,上書不報”。他說的是:1895年當《馬關條約》簽訂、條約中有割臺條款的消息傳來,在京參加會試的臺灣舉人汪春源領銜,同另兩位參加會試的臺灣舉人羅秀惠、黃宗鼎聯名,并取得“同鄉京官”、臺灣進士葉題雁、李清琦的“印結”和參與,向都察院上書,呼吁清廷勿批準條約、勿“割棄全臺”?!吧蠒粓蟆?,抗爭無效,汪春源乃于當年離臺內渡,寄籍為福建龍溪縣人。

    圖二,《光緒貢士登科記》書影。

    資料來源:北京大學圖書館古籍館庋藏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文廷式《聞塵偶記》(收《近代史資料》,1981年第1期)記:“臺灣既割,舉國遂諱言臺灣二字。劉銘傳卒,特旨予恤,而不正言其官為前臺灣巡撫,不知票擬(汪按,票擬即宮中辦文官員,在轉送奏章呈請皇帝批閱時,“小票墨寫”附上批閱建議)諸臣果何所用心也”。實際上,不忍金甌缺一角,始終是國人心中的不舍和傷痛。據北京大學圖書館古籍館庋藏的《光緒貢士登科記》(圖一),1898年汪春源入京參加戊戌科會試、中為戊戌貢士時填報的是“福建安平縣人”(圖二),1899年入京補行殿試、后來終成癸卯進士時填報的是“福建臺南府安平縣人”(圖三)。由此而來,在北京國子監里,清光緒二十九年癸卯科進士題名碑上,汪春源的鄉貫并不記為“福建龍溪縣人”,而是“福建安平縣人”。當然,假若他填報了“福建龍溪縣人”,心中也是不舍和傷痛的。

    附帶言之,本文寫作過程中,得到盧咸池教授的鼎力支持,謹此鳴謝!

    圖三,《光緒貢士登科記》書影。資料來源:北京大學圖書館古籍館庋藏。(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責任編輯:呂佳珊】
    全國臺灣研究會會長,教授
    男女啪啪激烈高潮喷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