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li id="aa00a"></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li>
  • 汪毅夫  >>  正文
    逆行者的身影
    汪毅夫
    2024年04月16日

    近日重讀易順鼎《魂南記》(《臺灣文獻叢刊》本),重見其逆行勇赴臺灣危難的身影,頗為感慨!

    1894年甲午海戰禍起,兩江總督劉坤一奉旨鎮守山海關,召易順鼎入佐軍幕。易順鼎(1858—1920年),字實甫,湖南漢壽人,二品頂戴按察使銜、丁憂河南候補道員也。國有大事,時因母喪尚在守孝的易順鼎毅然墨绖從戎。當時,清廷的態度和、戰未明,他同劉坤一約定:“戰則留,和則歸”。1895年四月初四日、四月初八日,易順鼎兩次上書都察院,直言:“李鴻章敢于犯天下之不韙、欺朝廷以其方者,窺見皇上與諸臣畏倭之心,而后藉詞保京,反自托為忠愛之忱,以巧遂其奸欺之計也”,并謂:“割地一事,猶為萬不可行”,義正詞嚴?!恶R關條約》得清廷批準、于四月十四日換約后,易順鼎從京師還唐山大營,愴然曰:“今時局如此,不入山披發何時!”經劉坤一挽留,仍在營中效力。五月初,聞署理臺灣巡撫唐景崧率臺民而有自主保臺之舉,易順鼎“請于峴帥(汪按,指劉坤一),謀以只身入虎口”,慷慨曰:“幸則為弦高之犒帥,不幸則如魯連之蹈海,亦平生志也”。五月初七日,易順鼎持劉坤一“委札”即委派文書,啟程赴臺北。五月十五日途經上海,得“基隆已失,署撫已逃”的消息(實際上,唐景崧的幕友和朋友里,倡自主保臺者多人俱已逃離臺灣)。及到廈門,聽說唐景崧已在南京,即致電署兩江總督張之洞:“請責唐蔑歸垂沙”。電報稿用《荀子》《淮南子》“諸書并言唐篾死于垂沙”的典故,“唐蔑乃楚將,垂沙乃楚地。余以唐蔑指唐署撫、以垂沙指臺灣,意謂唐署撫去臺灣一步即死無處所,欲湘帥(汪按,亦即香帥,張之洞也)責以大義,使還臺灣”。不料,廈門電報局將“唐蔑”誤譯為“唐潛”,而唐景崧已在南京則是誤傳。當時,“臺北已為倭有,臺南獨與倭敵;倭不畏人往臺北,惟畏人往臺南。自三月初二日倭據澎湖以來,由廈門往臺南者幾絕跡焉”。易順鼎不懼危險,不聽勸阻,乃于二十九日到了臺南府城。其時,易順鼎“葛衫布履”,穿的是孝服,“城中兵民見行李一肩,岸然而至,驚為天外飛來”。易順鼎移孝作忠,仗義逆行,為保我臺灣也!在臺南,劉永福、易順鼎為首,吳澎年作誓文及條約,同“臺南文武百余人并集,歃血同盟”,簽名鈐印,誓保臺南。閏五月初九日,易順鼎從臺南登舟,到大陸為臺灣義軍籌措餉械,輾轉南京、武昌等地。七月二十七日(一說二十九日)再次入臺,八月十日離臺。

    臺灣進士許南英《奉和實甫觀察原韻》(1895年)有注曰:“實甫奉劉峴帥命,自山海關來臺,欲與唐中丞商辦軍務,在申江即聞臺北失守之信,折而來臺南商劉淵帥起任申包胥之役,亦人杰哉”,詩中以“國士無雙”譽之。

    【責任編輯:呂佳珊】
    全國臺灣研究會會長,教授
    男女啪啪激烈高潮喷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