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國際傳播歸根結底是中國知識傳播,不論是碎片化知識的傳播還是體系化知識的傳播。
中文與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的基本功能,都是傳播所承載的中國知識,而任何國家的知識體系既具有世界性,更體現為國別性。不同地理人文環境影響生活于其中的民眾的知識獲得方式,知識積累方式和知識體系構成方式,并因此形成特殊的知識傳播方式。那么,若以回溯,復原知識體系形成過程的方式傳播語言文化知識,即將體系化的語言文化知識在異國重現形成與塑造過程,就像電影倒片,磁帶倒放,那么,語言文化的落地就會步步生根,落地即融。當然,酒香需久釀,葉茂必根深,這個過程需要時間和耐心,但一旦過程完成并新的知識體系形成,就會結構扎實,根基深厚,枝繁葉茂且與所在國民眾生活無違和感,當地民眾猶如面對四季更替,使用柴米油鹽醋,不知不覺接受中文與中華文化。
接受這個結果,只需要有人之常情,要有尋常心。也就是說,不能從追求宏觀的傳播效果推動這個過程的實現,否則要么不會有積極性,要么會很失望,因為是細無聲的生成,所以所在地民眾不會表現出具有時限性的欣喜與激動,就如同我們和家人在一起不會時刻處于激動之中。這也說明,從事中文與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的機構和個體不能有功利心。而從這種傳播效果看,任何對中文與中華文化傳播效果表示欣賞與歡呼的現象或態度,都恰證明了中文與中華文化在此時此地的傳播效果是表層的,膚淺的。
中文與中華文化國際傳播,最終要推動還原中文與中華文化知識體系的形成過程,實現克里奧爾化過程,這是真正融入異域文化的前提,也是最終目的。
沉靜似海,是中華語言文化國際傳播效果最大化后的自然形態,也是最佳境界,因為任何知識體系的形成都源于常識,人之常情,最終也會以常識的呈現方式,成為人們的日常生活。源于常識的傳播,更容易跨越不同語言文化的人為或客觀隔閡,成為民眾的共情點,同情點,盈盈一水間,脈脈全是情。常識看似瑣碎,具體,實際上代表了最真實的自然觀,世界觀,包括生死觀。而吃喝拉撒,生死存亡,是最一以貫之的人的常識,除了表現形式有別,本質上不存在任何民族差異,文化差異和歷史差異。因此,傳播常識,是語言文化傳播成功的起點和終點,自然也是重點。
俟河之清,人生幾何?鑒于中華語言文化國際傳播的時代性,實效性和即時性,常識的形成和傳播過程需要時間的積累,但時代風云變幻中的語言文化國際化有時時不待我,換句話說,雖然還原式語言文化傳播效果好,但事實上從傳播者的主觀性和傳播環境的客觀性都決定了不可能真正通過復盤語言文化形成過程實現語言文化異域融入,還必須從傳播效果需要反推設計傳播路徑,手段,以期在有限的時空條件下實現傳播效果的最大化,而制造常識,就是一種符合傳播規律,吻合受眾心理的語言文化傳播手段,或者說技巧。
制造常識,就是變陌生為熟悉。語言文化傳播基于語言文化的差異性并且交流雙方或多方有跨越這種差異性的需要,這需要世界有良性的國際化大環境。常識始于陌生,任何需要傳播的語言文化元素最初可能都是以陌生的面孔呈現在傳播對象面前,所以最初也不要擔心不被人理解,不被人接受。而一旦確定下要傳播的內容,就要以鐵柱磨成針的耐心和恒心,以各種方式為傳播內容提供“出鏡”機會,在傳播對象面前反復以各種形式、形象出現,參加與“粉絲”的互動,主動接受文化包裝和設計,統一傳播路徑,聚集一切相關資源,持續日常傳播。世上本沒有路,但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熟能生情,日久入心,本來讓人覺得陌生的語言文化元素或現象就會成為人們熟視無睹的“面孔”,常識也就“制造”出來了。這種基于工業制造思維形成的中華文化國際傳播思路,是一種高超的技藝,掌握了這種技藝并熟練運用,就能常識化地不斷根據傳播的需要,遵循規范化制造程序,生產出一道道能滿足不同受眾審美需要和生活需要的“家常菜”,看似平淡無奇,實則已成了家鄉的味道。一朝入口,就會回味無窮,無論人走到哪里,都忘不了這種已融入體味的家鄉味,歷久彌新。
制造常識,就是把一家的變成大家的,一人的變成眾人的,一國的變成世界的。常識包含偏見,消除常識中的偏見,本身也是制造新常識的一種方式?;谝蝗?,一家,一國的需要推動語言文化國際化,就容易造成自帶偏見、且容易遭遇偏見的傳播現象。只有從傳播起點就突破狹隘的傳播視角,超越個體著眼整體,超越局部著眼全局,超越國別著眼世界,形成以傳播目標為起點的傳播觀,就會從根源上突破各種語言文化形成過程中自帶的狹隘的個體觀,局部觀和國別觀,在傳播過程中就能包容、吸納傳播對象自帶的偏見,共同創造一個不帶常識偏見的語言文化交流環境。
超越偏見的常識,也需要一個制造過程,這個過程,猶如機械制造過程中的精工打磨,最后才能制造出完美的產品。在產品制造過程中形成的文化包容性和交流的常識性,在語言文化傳播過程中就會形成一種常識,從而在更高層面推動中外文化常態化相互理解和融合。
制造常識需要依托泛在化全媒體傳播形態。之所以說是傳播形態而非體系、機制等等,就是因為這里所說的媒體概念非傳統意義上的媒體。世上一切傳播者也是被傳播者,風也是,雨也是,山也是,海也是,樹也是,鳥也是,五官七竅是,蝴蝶效應是…人生于宇宙萬物間,與萬物就構成了萬種傳播關系,基于人產生的常識的傳播,就要依托這萬種關系,實現無所不在的泛在化傳播,也只有通過這種傳播方式傳播的語言文化知識,才相對更容易成為常識。
常識傳播一定是有機傳播,一定是在泛在化傳播有機生態系統中的傳播。目前世界傳播生態系統嚴重惡化,恃強凌弱、物種互噬現象普遍存在且有使人習以為常的趨勢,若這種傳播生態被接受為常識,必將進一步惡化世界語言文化生態,惡行遍世而日見不覺,世界美好就成了空談和笑談。打破文化交流的這個“舊世界”,創造一個美美與共的文化“新世界”并使之成為人類生活的常識,是文化生態有機性的基本呈現形態,也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等世界和平理念生存發展所需的基本生態環境。
中華語言文化對世界上很多國家而言是一種全新的知識體系,當中國重新出現在世界面前時,本來是常識的中國知識和思想重歸陌生,新中國,尤其是新時代中國的全新中國知識和思想更讓仍囿于傳統中國認知的外國人感到陌生,因為新的中國知識和思想體系代表了新質生產力,代表了中國的新實力,是中國新的綜合實力和世界地位的標志。這種新雖是事實,但卻是一些國家和個人不愿面對,更不愿接受的事實。對此,我們必須有清醒的認識并直面挑戰,全方位構建促新知為常識的轉換體系,中國自主生產常識為世界共同生產中國常識,在常識轉化過程中跨越國家邊界和文化邊界,將中國知識和思想轉化為世界知識和思想,使中文自帶的世界觀助力中文成為世界的中文,將世界視域內相對區域性的中文和中華文化轉變為相對普遍性、常識性的知識體系,融于大眾生活,成為世界民眾的共同知識記憶和情感記憶,成為集體無意識。
通過常識傳播而實現中文和中華文化的常識化,任重道遠,但功在中國,更在世界,既如此,我們責無旁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