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郡富美宮即泉州后儛尾富美宮,主祀蕭王爺(又稱蕭太傅),是民間王爺信俗(包括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送王船”)交流活動的一個重要的點。
富美宮在福建省泉州市鯉城區南門水巷末端,臨晉江下游富美渡頭,始建于明正德年間(公元1506-1521年),主祀西漢名臣蕭太傅。圖源:網絡
《泉郡富美宮志》(泉州富美宮董事會、泉州市區道教文化研究會合編,1991年版)記:“放生公羊,這是富美宮一項獨特的敬獻形式。它的由來,在民間有兩種傳說,一是說蕭太傅為人至孝,其母晚年步履艱難,太傅造一小車,前由公羊牽引,自己在后推車,讓他母親外出游玩。又一說是羊性至善,懂孝道,吸乳時下跪,以報答哺乳之恩。且不論哪種說法,都是對蕭太傅孝行的敬重,也是對后人的一種教育。放生羊是由信眾許愿敬獻的,每只羊脖子掛一小牌,雙角刻有富美宮的字樣。過去這些放生羊白天自行外出覓食。所以泉州有句流傳很廣的歇后語,即‘后儛尾富美宮羊——走到哪里吃到哪里’。因民間把放生羊視為神羊,不論走到水果、蔬菜攤(店),它要吃的就任其吃,誰也不敢阻攔,更不敢去傷害它,還認為放生羊肯吃他的東西,是種吉利。這些放生羊,不論離宮走多遠,一到傍晚,便紛紛回到宮內,從沒丟失過?!?/p>
這里記錄了蕭王爺生前的美德故事。神明生前的美德故事和神明身后的靈驗傳說,構成了民間信仰傳播的雙翼結構。
說來有趣,這里所記富美宮放生的活羊,還隨富美宮的王船送到了臺灣哩。
臺灣《臺中縣大安港和安宮簡介》(1979)記:“嘉慶十四年(1809)四月二十二日清晨,其王船靠于本村(時稱羅施港)海灘,船長二丈二尺,有帆桅、檣柁、錨錠、繩索,與民船并無二致。內有米、鹽、飯等日常食物,船艙內拴有活羊三只而無船員乘客形跡。威武壯觀令人刮目。船內甲板書明:后儛尾放出(按,后儛尾即今泉州富美之俗稱)”。
臺灣宮廟到富美宮進香的活動,即使在日據臺灣的50年里也不曾停止。例如,
《臺灣嘉義縣東天宮志》記:“民國十三年(1924)四月初二日,本宮舉辦迎請五年千金身,特派代表黃傳心、吳雙、楊鎮、吳元篇、黃發、吳、黃民、黃裕、吳賀、吳曲、黃行、黃出、吳根、蔡雙、柯勿、黃烏斑、柯歲、吳鐵、吳豆等十九名,往泉州富美宮進香。素仰蕭太傅威靈,即懇請富美宮諸位董事,幸賜許雕塑太傅全體骨節金尊。特托雕佛匠連雅堂先生,快速加工,以赴四月十一日返駕,果如期照辦,得與五年千歲尊一并迎歸到達本宮。值梅月望日,遂即舉行祭典,演唱裂園,到現有例年四月十五日舉行祭典,日‘泉州進香紀念日’?!?/p>
又如,《臺灣云林縣光大寮開臺蕭府太傅沿革志》記:“民國十七(1928)年,本宮董事會曾組團渡海前往泉州富美宮謁祖進香,并賜(贈)匾一面??逃小瘥溄颉?,懸掛于正殿前面以做永久紀念”。在臺灣的信仰祭祀圈里,蕭王爺被認為有“解冤息仇”的調解功能。臺灣省云林縣《光大寮開臺蕭府太傅沿革志》記:“蕭府太傅暨諸神神威靈顯,保佑萬民,問禍求福,有求必應,靈績昭彰,尤以驅邪除魔或為民解冤息仇,聞名遐邇,其護國庇民之功著于寰宇,得乃世之崇仰矣”,并記其“為民解冤息仇”的靈驗傳說:“光緒二十六年云林縣褒忠埔、姜蒼馬祖埔,張、陳兩姓結仇、無法化解紛爭。張姓據聞光大寮蕭府太傅非常靈應,特地至本宮恭請蕭府出乩調解,由于蕭府施展威靈,使雙方化解仇恨,而結為良友。兩姓為感念蕭府大恩大德,以武館歡送蕭府(太傅)回宮”;又記:“光緒二十八年壬寅年,六腳田與竹子腳兩村莊為相隔河流捕魚問題,經常發生武斗,在當時無法律制度下,誰也無法解決這一場紛爭。六腳莊長久聞蕭府神威廣大,親自蒞臨本宮,恭請蕭府神像及乩童回莊調解,結果雙方同意化干戈為玉帛,兩莊村民為答謝蕭府英靈,以文武館歡送蕭府(太傅)回官,賜(贈)匾額一面作為永久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