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li id="aa00a"></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li>
  • 汪毅夫  >>  正文
    李偉光與1946年大陸臺胞返鄉潮
    汪毅夫
    2024年06月16日

    抗戰勝利后,國民黨當局于1945年11月10日公布《對臺灣人處理辦法》,其第四、第五條規定:“凡良善者愿在內地居住,或愿回臺,聽其自由,但大部分以送臺長官署安置為原則”,“返臺時應集團輸送,由長官署派人前來參加登記及輸送工作”。1946年1月,居住大陸的臺灣同胞開始出現返鄉潮。各地國民黨當局(包括“臺長官署”即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行政效能低下,各地臺灣同鄉會起而擔當“登記及輸運工作”。當年,居住東北、華北的臺胞返鄉必由之路是:從上海乘船返臺。于是,上海的臺灣旅滬同鄉會承受了巨大的工作壓力。

    1946年3月20日,臺灣旅滬同鄉會理事長李偉光致函行政院善后救濟總署儲運廳,請求“賜予撥發機輪,俾本會得繼續辦理集團遣送臺胞回籍”,其文略謂:“臺灣重歸祖國以來,昔日被敵寇強征夫役及不堪遭受壓迫離臺之臺胞流浪于京、滬、杭各地,為數甚眾,處境困難,且滬、臺間交通仍未恢復,致若輩無從回籍謀生。本會為此特商請國營招商局予以協助,業經該局指派海黃、海宇兩輪部分艙位作為集團遣送臺胞之用,計前后兩批回籍臺胞人數計1200余名,惟查目下留滬待船回鄉之臺胞尚有3000余名,生活極感困難,迫不得已,懇請鈞署俯念下情,賜予設法指派機輪,俾本會得繼續辦理集團遣送臺胞回籍,免致若輩流落異鄉之苦,實為公便?!睋斈陥蟮?,返鄉臺胞留滬待船期間,多“寓于靶子路臺灣旅滬同鄉會”,“管吃管住還管零花錢,還能逛趟上?!?。從1946年1月起,李偉光及其臺灣旅滬同鄉會為數十批、數千名返鄉臺胞提供食宿、聯系船只,殊不易也,據我所見資料,1946年9月、10月尚有臺胞“赴滬轉臺”的記錄:1946年8月31日,有臺胞張芳燮等56人從天津乘北銘輪赴滬轉臺;1946年9月1日,有臺胞朱林榮等29人從天津乘海廈輪赴滬轉臺;1946年9月2日,有臺胞吳石山等250人從天津乘來興輪赴滬轉臺,1946年9月7月,有臺胞191人從天津乘萬善輪赴滬轉臺;1946年10月22日,有長春臺胞59人從山海關乘23次列車赴天津,然后赴滬轉臺。

    李偉光(1897—1954年),原名李應章,臺灣彰化人。臺灣著名醫生和革命家,中共黨員。1935年到上海后改名李偉光,開設偉光醫院、組織臺灣旅滬同鄉會,為革命事業、為兩岸同胞鞠躬盡瘁。李偉光在1946年臺胞返鄉潮中急公好義、無私奉獻,是他作為臺灣共產黨人在上海的事跡之一。

    作者簡介

    汪毅夫先生,1950年3月出生,臺灣臺南人,歷任上山下鄉人員、郵遞員、學員、教員、研究員、公務員和退休人員。學術著作有《閩臺區域社會研究》等18部,300余萬字。

    欄目介紹

    汪毅夫先生著作《聯結兩岸》,收錄了作者2020年至2022年陸續發表在中評社、中評網上的282篇文章,是繼其《話說兩岸》《顧盼兩岸》后的又一札記結集。

    《聯結兩岸》延續作者一貫的“學術段子”寫作風格,在廈門大學陳支平教授看來,這是對中國傳統文史學術中“掌故札記”體例的最好傳承,并引用清代學者錢大昕之語評價:“讀之竊嘆其記誦之博,義例之精,論議之和平,識見之宏遠,洵儒者有體有用之學,可坐而言,可起而行者也”。

    讓我們通過單田芳先生弟子肖璞韜的評書演繹,結合《聯結兩岸》的字里行間,感悟海峽兩岸方方面面的聯結點:歷史的、文化的、社會的和政治的,進而以強烈的歷史主動精神,“推動兩岸共同弘揚中華文化,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

    【責任編輯:馬芮】
    全國臺灣研究會會長,教授
    男女啪啪激烈高潮喷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