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網絡流行語來說,在中國人類學和民族學界,凌純聲是大佬和老大級的學術牛人。他早年畢業于南京中央大學,留學法國巴黎大學期間師從人類學家M.莫斯等研習人類學和民族學,獲博士學位。學成歸來,歷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民族學組主任,國立邊疆教育館館長,教育部邊疆教育司司長,中央大學教授、系主任。1949年赴臺。在臺灣,凌純聲教授是后起的李亦園、張光直諸教授的學術前輩。
我手頭有一部《中國教育年鑒》(1948年版)。據書前的《本年鑒編審編纂人員一覽》,凌純聲是該書編審委員之一;又據書前的朱家驊序和《編輯例言》,該書初稿(記事材料截至1942年12月)成于1944年5月,1945年后據初稿而補充、延伸編寫,全書成于1948年(記事材料截至1947年12月)。
該書第10編《邊疆教育》主打的是邊疆民族教育,同凌純聲的民族學專業和教育部邊疆教育司司長的職務密切相關。該編《邊疆教育之范圍》一節里有相當專業的論述:“中國邊疆民族依其語言的系屬,可分漢藏( Sino-Tibetan )、阿爾泰( Altaie )、印歐( Indo - European )、南亞( Austro - Asiatic )及南島( Austronesian )五系 (Families )。主要者為前二系,后三系僅是極少數而已”;“南島系,在臺灣之太么(Taiyar)、薩衣設特( Saishet )、蒲嫩( Bunung )、朱歐( Tsowu )、派宛( Paiwang )、阿眉( Ami )、野眉( Yami )等族均屬南島系民族之高山群”。
在我看來,上記專業的論述有一條不專業的尾巴:“南島系民族之高山群”一語里,“高山群”應該是1945年以后續寫時添加的不專業的“尾巴”,因為臺灣的“南島系民族”里也有不住高山住平地的“平埔族”,“高山群”的概念并不周延?!案呱阶濉敝?945年以后才被新聞界創用、為官方采用。據我就“高山族”所做的概念史研究,“高山族”之名乃是《大公報》駐臺記者李純青在《認識臺灣同胞》(載上?!洞蠊珗蟆?946年1月18日)一文里首次創用,其后即被官方采用。該編《臺灣之邊教設施》一節有“臺灣高山族同胞”之語,當然是官方采用“高山族”之名的例證,《中國教育年鑒》畢竟是官編的出版物也。
現在就“南島系民族之高山群”談三個問題:1.“依其語言的系屬”而取名“南島系民族之高山群”,這在民族學里是有許多類似事例的。如,非洲南半部的班圖人包括了芳人、巴尼亞盧旺達人、布隆迪人、巴剛果人、巴盧巴人、斯瓦西里人、祖魯人、奧維姆邦杜人、馬紹納人、科薩人等約60個以上的民族,各族習俗各不相同,僅因語言近似(有共同的語法結構和統一的基本詞匯,被稱為“班圖語”)而有“班圖人”之名;又如,非洲東部使用尼洛特語的丁卡人、奴松爾人、巴里人、蘭戈人、阿喬利人等被統稱為尼洛特人;2.既然“南島系民族之高山群”是“專業的論述有一條不專業的尾巴”,則去其“不專業的尾巴”而稱“南島系民族”可也。當然,“南島系民族”(Austronesian)也可以譯為“南島語族”;3.1940年代在大陸,凌純聲編審的《中國教育年鑒》之《邊疆教育》編,已經使用“南島系民族”(Austronesian,也可譯為“南島語族”)之名,這比在臺灣后起的學者使用“南島語族”之名要早數年、十年乃至十數年也。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 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的意見》要求實施“南島語族起源與擴散研究”項目,本文或可供該項目研究者參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