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編纂的《中國教育年鑒》(第二次第四冊)記:“開羅會議時,決定戰后臺灣歸還中國,教育部為未雨綢繆計,于民國三十三年派員籌設國立海疆學校,培養臺澎干部人才。校址設福建仙游”,“(民國)三十四年年初先招行政科民政組兩班,教育組一班,師范科文史組一班,學生共二百余名。同年七月,因閩海形勢緊張,遷南安九都”,“(民國)三十五年夏,全國復員,該校為策劃未來發展,遷建永久校址于晉江”,“秋季招生,區域擴及南洋各地,并訂定南洋僑校學生保送辦法”?!逗=畬W校簡史》記,“民國三十三年五月,鑒于海疆建設亟待展開,爰特創設本校,以為培植人才、推進工作之基地。蓋自開羅會議決定以臺灣歸屬中國后,以該地制度環境之特殊,及其與祖國隔絕之久遠,自不能不有相當機構與造就干部,藉為將來因地制宜、施政布教之準備”;(民國)“三十五年六月,全國復員,本校奉準遷建永久校址于晉江,改法商科為商業科,下設會計銀行和國際貿易兩組,于師范科下設國文、史地、體育三組,增開南洋史地、教育等類課程,并加重外國語文訓練,以英、法、荷、日為第一外語,南洋各地土著語言為第二外語,本校體制于是遂定”;(民國)“三十五年下學期增設海疆研究室”;(民國)“三十六年元月首屆二年制學生4班卒業,計162人,多服務于臺灣等地”。用今天的話說,海疆學校是面向臺灣、面向海外的學校,是培養臺澎和海外干部的學校。據曾在該校任教的陳祥耀教授回憶,海疆學?!皩W生待遇優厚,不收伙食費、學費,又補貼衣服費,以和他校競爭吸引學生”。
1948年6月,“國立海疆學校第五屆師范??飘厴I生為觀察海疆教育、慰問臺胞及宣揚祖國文化,特組織臺灣教育觀察團”,到基隆、臺北、新竹、臺中、嘉義、臺南、高雄等地參觀各地高等、中等、國民、職業、女子、幼稚、特殊及社會等項之教育。參觀結束后,部分團員留臺服務。我曾見兩份國立海疆學校在臺校友名錄,共53人,其服務單位包括:臺灣省立屏東中學、臺灣省立屏東農校、臺灣省立高雄中學、臺灣省立高雄第一中學、臺灣省立高雄第二中學、臺灣高雄市立中學、臺灣高雄鳳山縣立中學、臺灣高雄岡山中學、臺灣高雄岡山第一中學、臺灣高雄岡山第二中學、臺灣花蓮省立工業職校、臺灣花蓮縣立金里中學、臺灣花蓮縣立鳳林中學、臺灣花蓮縣立女子中學、臺灣花蓮中學、臺灣臺南省立一中、臺灣省立臺南師范學校、臺灣臺南市立東石女子職業學校、臺灣臺南合作室、臺灣省立嘉義中學、臺灣嘉義稅捐征稽處、臺灣嘉義市立工業學校、臺灣基隆通運公司、臺灣省立基隆中學、臺灣省立臺中一中、臺灣省立臺中二中、臺灣臺中市立中學、臺灣臺中豐原中學、臺灣省人壽保險公司、臺灣省政府會計處、臺灣省立第二女子中學、臺灣臺北師范學校、臺灣地政局、臺灣省農業試驗所。
1950年春季,海疆學校停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