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感是對可能出現的對身體或心理的危險或風險的預感,以及個體在應對處理時的有力或無力感,主要表現為確定感和可控感。具體來說,安全感是一種心理感受,是個體對所處情境的心理體驗,表現為人們要求獲得保護、內心安定、不受威脅、消除恐懼和焦慮的情緒等?,F代課堂安全感主要涉及學生心理發展,常見的有:因緊張而不能集中注意力于當前的學習內容;害怕被輕視、笑話或懷疑而產生影響學習的焦慮情緒;逃避與教師目光接觸;期待又害怕提問 ;發言說話時語音變調、表達混亂;不敢承擔應有的學習活動和責任,還包括害怕競爭者超越而產生的一些自私情緒和行為等。著名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成功的教學依賴于一種真誠的理解和信任的師生關系,依賴于一種和諧安全的課堂氣氛?!币虼?,如何提高課堂安全感,賦予孩子安全屬性,特別值得每一位一線教師去探索思考,在實踐體驗中改進提升。
何謂課堂安全屬性?要在課堂上給學生提供一種穩定的、放松的、愉悅的、積極的、開放的心理環境。學生能無所顧忌地發表自己的見解,而不擔心被譏諷、被指責、被批評;學生能積極主動地參與自我探究、小組合作、交流分享,而不感覺到緊張、自卑、孤獨;學生感到師生、生生關系和諧,沒有任何溝通交流的心理障礙;學生時常被尊重、被重視,而沒有被傷害、被冷落、被歧視的感覺;學生真切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和生命的意義,而沒有痛苦感、乏味感;學生敢于嘗試、敢于冒險,而不怕失敗、無所畏懼。在這樣的情況下,課堂氛圍融洽,積極向上,學生的精神生活豐盈,學習能力也更強,更穩定,更有耐力。學生產生了積極情緒,才會愿意探索,才能培養出真正的創新意識和創造力。從這個角度講,“安全”的課堂,比“技術”、“素養”的課堂更有意義。
學生在課堂安全感不足的原因
教師必要的教育學、心理學知識缺乏。合格的教師必須具備一定的基礎學科知識、學科專業知識和教育專業知識,在師范教育階段,各類課程在總體結構中的地位和比重不同,反映了各國對教師要求的側重點也不同。據統計,在我國師范院校的課程設置中,教育專業知識 (包括教育學、心理學 、專業學科教學法、教育法學)占總課時的5%左右,而在美國、日本、英國的師范教育中此類課程比例分別占了 11% 、13% 、25% ,在德國此類課程甚至占了總課時的33%。由此可見,在教師的職前培養階段,我國社會對于教師的教育專業知識的關注程度較低低。
根據中國人民大學的調查結果顯示:近40%的教師心理健康狀況不佳,近90%的教師存在一定的工作倦怠,近30%的教師存在嚴重工作倦怠,超過80%的教師反映壓力較大。教師作為教育的主導力量,一言一行對學生產生潛在影響,教師不能利用相關知識經驗幫助自身解決焦慮、抑郁等心理問題,一旦在常規的教學中表現出來,讓學生接受到這些訊息,就有可能成為一個錯誤的形象示范,同時,由于教師的教育學、心理學知識水平和實踐經驗不足,在教學中就很難把目光投向學生的心理發展方面,猶豫不決、焦慮不安等被看成思慮學習的正常行為,無理取鬧、驕橫跋扈等被當成品德缺陷的錯誤行為,只是把這些行為做表面化的簡單詮釋,而不是把它們歸因于安全感缺乏、學習動機不足等心理問題,繼而挖掘心理問題出現的深層原因。再者,某些教師發現了學生的安全感缺乏,對現狀的不安等,但是并不具備專業知識去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有心無力。
家長過度關注。有的學生父母對孩子關注度和要求過高,比如放學回家之后每天會檢查課堂筆記和課堂表現,要求孩子做到最好,有一點點沒有做好的話也會受到責備或者打罵。因此學生會過度關注自己的課堂表現,不允許自己失敗。小宇是一個尤其活潑好動的男孩。他思維極度活躍,每次碰到老師問問題,立馬能夠聽到他的回答,絕對不放過每一次作答機會,但是一旦碰上他舉手老師不叫他叫別人的時候,嘴里便會控制不住地出現不文明的用語,看老師的眼神也不對了,好像是在責備老師為什么沒有叫他,為什么不給他這個展示自我的機會。好像老師沒有叫他就是對他有意見。在一節英語課上,老師在叫他回答一次問題之后又叫了其他同學(他也舉手了),他直接趴在桌子上,不聽講了,像是一個撒了氣的氣球。課后老師問他:回答問題的機會有限,有那么多同學舉手了,為什么一次沒有叫你回答問題就反應這么巨大?他說:因為我想好好表現,做那個最棒的孩子,否則我媽媽知道了會不高興的。因此每節課他都會千方百計的吸引老師的注意力,有時是通過回答問題,有時是通過破壞紀律。因為他知道,破壞紀律時老師會關注他,只有被關注,他才有安全感。
習得性無助。習得性無助是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動物時提出的理論,是指生物有機體在經歷某種失敗后,產生消極的情感、認知和行為。如進入初中班級的每一個孩子都是水平不一、參差不齊的。不少后進生群體從小學就不斷的被老師打擊,被同學嘲笑,被家長否定,可以說是早就被貼上了失敗者的印記。沒有人相信他們可以做到,一次次測驗越來越難,一次次考試成績越來越差,最后連他們自己也不得不面對“自己好像做什么都不行”的結果。老師們對待后進生的態度常常是“恨鐵不成鋼”,一看到他們字跡潦草應付了事的作業就來氣,進入課堂第一個先批評的也常常是后進生,罵幾句難聽的,在出氣的同時也希望他們能夠長點記性,殊不知他們是聽多了批評,內心早已不相信自己還能學好,內心極度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
社交焦慮。青春期的孩子非常在意別人特別是同伴們的看法和評價。課堂上回答老師的問題需要站起來,站起來的那一瞬間就好像是聚光燈一樣,把老師和同學們的目光一下子聚焦到自己身上。課堂上經??吹接械膶W生起立之后低著頭,書也不敢拿起來,可以說是“埋到桌子上”讀答案,雖然這個問題的答案可能根本不在書上,他們只是以此來感受到一定的虛假“安全感”。另外,還有的同學平時說話聲音很洪亮,可是一起來回答問題,聲音立馬變成“蚊子嗡嗡聲”一般的小,感覺不想讓更多的人聽見似的。其實這都反應了一定程度的社交焦慮,學生擔心自己的答案不夠完美,擔心更多的同學聽到看到,嘲笑自己。寧愿被老師責備低頭,小聲,也不愿意承擔被同學們聽到不完美的答案,看到不完美的自己。
沒有“安全感”的課堂是低效的。
好課堂不是罵出來的。雷夫《第56號教室的奇跡》:不要把害怕當做教育的途徑,讓“害怕”消失在教室。一個人在沒有足夠安全感或對人、對環境沒有產生足夠信任時,便無法放心去探索“新世界”。特別是在教育中,我們要培養學生的獨立與自信,首先要給予他們足夠的安全感,再適時引導,讓他們可以表達、愿意表達,如此才能與成長不期而遇。許多時候,教師只看見學生害羞、內向,而忘記了營造一個安全的環境,幫助他們開始新的旅程。站在樹上的鳥從來不會害怕樹枝斷裂,因為它相信的不是樹枝,而是自己的翅膀。安全感源自內心的強大,但兒童并不具備這種能力,需要成年人營造一個安全的氛圍。責備謾罵的課堂只會讓學生更沒有安全感,更不可能有高質量的教育。
教師不要扮演“權威”的角色。要了解學生的真實想法、理解程度和表達水準,要學會放下架子,專注、耐心、主動地聽,即便是學生的表達有缺陷,也不要隨意打斷他們的話語。好的傾聽者是平和理解,是不忽視,是不急于評價與建議,是向學生傳達一種真誠、肯定和無條件的尊重與接納,讓學生感覺到安全。強調學生的展示,減少教師的自我發揮,要把“學生展示”作為課堂的重要環節。教師要理解和寬容學生在學習場所的各種表現,充分尊重學生,轉換自己的角色,保護學生的積極性,把學生當作成人來尊重。
沒有安全的課堂是緊張焦慮的。在這樣的課堂中,他們不太敢表達自己的觀點,總是愿意“察言觀色”,揣摩教師的答案,等待教師的肯定。他們的討論、思考、表達都在“不安全”的氛圍中流于形式,最終狹窄化、趨同化。當表達被壓制,思想被限制,課堂效果理所當然會被抑制。一節課傳授的知識再多、再快、再高效,如果有學生因為成績不理想或個性方面的一些原因,而處于一種尷尬、羞愧、自卑甚至壓抑的學習狀態中的話,如果有學生面對老師的提問面紅耳赤、語無倫次、低頭不語,或者回答問題時如履薄冰、心驚膽顫的話,這樣的課堂絕對算不上安全課堂,也算不上有效率的課堂,更別說什么優秀課堂。
如何為課堂賦予安全屬性?
腦科學研究表明,在安全的環境下,人腦能夠更有效吸收信息,快速反應,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創造性更加強烈,思維更加活躍,理解與記憶更加準確,學生更加敢說、敢疑、敢問、敢寫、敢演,這些無疑都是構成魅力課堂高質的基礎和條件。孩子參與到課堂的活動中,而不是被“視而不見”;在課堂中的思考被人接納,而不是慘遭訓斥的“大棒”痛擊;與同伴之間相互交往,而不會被嘲笑。學生生命在場的體驗,將很大程度轉化為學生更加健康的身心,更寬容,社會交往能力、情感體驗以及認知能力都更強。這一切都指向人的生命質量的提升。
教師要具有安全感意識,這是構建課堂安全感的前提。很多老師走進教室就會收起微笑的表情,換成一臉嚴肅;也有些老師為維護自己的權威,不顧犧牲學生的尊嚴,不留情面地當眾批評;更有甚者出現體罰和打罵現象……這些都是教師缺乏安全感意識的表現,他們沒有想到這些做法究竟會給孩子帶來多大的傷害。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教師時刻不要忘記自己也曾是個孩子?!苯處煈獣r刻從孩子的角度去看事情,轉換角度進行換位思考,然后用敏感而細膩的心去理解和體會孩子的心中所想,只有具備了這樣的安全感意識,安全的課堂才可能出現。
營造溫馨良好的教室學習環境,這是構建安全感課堂的條件。學生學習生活90%的時間是在教室中度過的,教室環境的好壞會影響學生的心理變化,進而會使他們產生安全或不安全的心理反應。例如:當教室空白一片毫無裝飾或者貼滿標語口號、考試倒計時、分數公告欄時無形之中會增加孩子學習的壓力,讓他們感到緊張甚至惶恐,處于這樣的環境中安全感從何談起呢?相反我覺得教室的裝飾一定符合學生特點,無論物件擺放或色彩搭配都要追求一種平和安靜溫馨的風格,只有這樣學生才會放平心態,將教室當作“學習之家”而不是“學習的角斗場“,安全感才會在孩子心中產生。
建立一種和諧尊重信任的師生關系,這是構建安全感課堂的關鍵。良好的師生關系是第一生產力。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是否尊重孩子,是否平等對待孩子,是否相信孩子將會直接決定師生關系的好壞。而師生關系的構建很大一部分是從課堂教學中建立起來的,所以在日常教學中我們應下大力氣改進自己的課堂教學行為。例如:充分考慮到問題設置的層次性、不斷打磨課堂提問的語言、注意評價的客觀公平性、設計好生生合作的教學環節。只有在課堂教學中建立起一種和諧尊重信任的師生關系,學生對于課堂才會有安全感。
對于地球上的每個人來說,從出生到死亡,恐懼和無助這些狀態往往會威脅一些極富潛力的學習。在安全環境下成長的人,更寬容,社會交往能力、情感體驗以及認知能力都更強。教學的首要任務是幫助學習者獲得最佳的心理狀態,賦予孩子在課堂中的安全屬性,讓孩子更加敢說、敢疑、敢問、敢寫、敢演;讓孩子們的主動性與創造性更加強烈,思維更加活躍,理解與記憶更加準確。教育路上我們需要不斷學習,不僅提升專業素養,還要幫助、撫慰每一個學生,讓課堂成為充滿生命氣息的精神交流場所,為孩子的終身發展與幸福人生留下難忘而美好的故事。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