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li id="aa00a"></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li>
  • 汪毅夫  >>  正文
    漳州學者研究閩臺文化的成績
    汪毅夫
    2024年07月04日

    121.漳州學者研究閩臺文化的成績

    主持人,學界的各位朋友,大家好!很高興參加“漳州古城與閩臺文化”論壇。

    說起近百年來漳州學者研究閩臺文化的成績,首先當推林語堂1926年在廈門大學發表的《〈平閩十八洞〉所載古跡》、演講的《閩粵方言之來源》(據《廈大周報》記載,有臺灣人專程來校聽講)。由此肇其端,葉國慶在許地山指導下,于1931年完成燕京大學學位論文《〈平閩十八洞〉研究》,另有《閩南方言與十五音》發表于《中山大學語言歷史研究所周刊》第85期(林語堂演講稿《閩粵方言之來源》發表于同期)。葉國慶從此以閩臺文化為其畢生研究方向之一(他的另一研究方向是先秦史研究),有《再論楊文廣平閩》《外洋傳入閩中的物產》等論文多種,并曾創辦《噓風》月刊,致力于推動閩臺文化研究。許地山的另一學生薛澄清也是漳州人,許地山為其譯著《天地會》撰序,謂:“天地會在福建、臺灣用本名”,“天地會底精神,可說比其他較為積極,所以功績也較偉大”。天地會在閩、臺兩地曾有較大的影響力,是閩臺文化研究的選題。薛澄清有《十五音與漳泉讀書音》《十八世紀中閩南的一個小學家呂世宜》《對于閩歌甲集貢獻幾點小意見》《閩南地方志經眼錄》等發表于《中山大學語言歷史研究所周刊》《民俗》等學術名刊。

    許地山編輯的《窺園留草》、撰寫的《窺園先生詩傳》、創作的閩南兒童故事等,也是閩臺文化研究的重要成績。

    同林語堂及其《〈平閩十八洞〉所載古跡》、《閩粵方言之來源》一樣,黃仲琴及其《仙都之畜奴》(1928年)和《汰溪古文》(1935年),對后起的研究和研究者也有開拓和首創的意義,數十年后華安仙都家奴制、仙潭石刻古文字成了學界熱議的話題。黃仲琴還有《泉州談薈》《閩南之回教》《漳州與長崎之交通》等文至今仍然受到學界關注。

    漳州學者翁國梁研究閩臺文化的成績相當可觀,有《福建幾種特異民族》《漳州特產水仙花的傳說》《漳州荔枝考》《福建番薯考》《閩南兩種唐代的石刻》《歷代福建畫家》《閩南粵北謎語之相似問題》《福建月令歌謠》《福建猺民誤稱“客家”考》《閩北方言述》《漳州史跡》《永安史跡》等論文和論著。

    林語堂、黃仲琴、許地山、葉國慶、薛澄清、翁國梁等人開創的漳州學者研究閩臺文化的學術風氣百年不衰,近年尤盛。從劉子民《尋根攬勝漳州府》(1990年)開始,熱衷于閩臺文化研究的漳州學者不斷拓展研究領域、不斷推出研究成果,豐富和提升了閩臺文化研究的成績和水平。本次論壇將是一個展示、檢閱和證明。謝謝大家!

    ?

    【責任編輯:舒靚】
    全國臺灣研究會會長,教授
    男女啪啪激烈高潮喷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