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li id="aa00a"></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li>
  • 汪毅夫  >>  正文
    用生命的歷史證明大義
    汪毅夫
    2024年07月08日

    讀辛亥革命先烈林覺民的《與妻書》,我的感覺總是:林覺民在用他的生、他的命、他的生命的歷史,證明一個大寫的義。

    圖源:網絡

    林覺民犧牲前寫了給妻子的《與妻書》,信中說:“汝體吾此心,于悲啼之余,亦以天下人為念,當亦樂犧牲吾身與汝身之福利,為天下人謀永福也。汝其勿悲”;也寫了給父親的《絕命書》(又稱《稟父書》),其文曰:“不孝兒覺民叩稟:父親大人,兒死矣,惟累大人吃苦,弟妹缺衣食耳。然大有補于全國同胞也。大罪乞恕之”。

    多年后,當林覺民的父親在“垂老吃虧”的境況里病逝,林覺民的兒子林仲新以“不孝承重孫”的身份和名義發布《哀啟》。這份《哀啟》也是珍貴的文獻。林仲新在《哀啟》里說:“先嚴諱覺民,字意洞,既而由全閩高等學堂畢業,命赴日本慶應大學文科留學。未幾突有辛亥三月念七日廣州之變。預寄《絕命書》于先大父曰:兒告大罪,兒今死矣。然兒所負大人者不過垂老吃虧,至所益同胞甚大。致先慈書曰:吾死汝尤當善撫遺孤,他日使成吾志,則意洞死而不死?!薄栋ⅰ犯爬ㄒ隽恕杜c妻書》《絕命書》的要言要義。

    如《與妻書》《絕命書》所言和《哀啟》所概括,林覺民一生追求的是“以天下人為念”,“樂犧牲吾身及汝身之福利,為天下人謀永?!?;“大有補于全國同胞”;“所益同胞甚大”的民族大義。

    臺灣同胞具有民族大義的光榮傳統。當年同林覺民一道沖進衙門、關入大牢的戰友里就有臺灣同胞。譬如許贊元,他是臺灣進士許南英之第二子,是廣州起義的參加者和幸存者。許南英的《自訂年譜》有許贊元“入黃埔陸軍小學”和“投革命軍”的記錄,許贊元的生命史里則有投身革命、參加起義的光榮。

    現在容我回頭從1895年說起。

    1895年三月二十三日,清廷被迫同日本簽訂包括“割讓臺澎”條款在內的《馬關條約》。消息傳來,臺灣進士丘逢甲高呼“海上誰來建義旗?”臺灣各地人民高舉義旗、編練義軍,“誓與倭人不共戴天”。

    三月二十四日,臺灣進士丘逢甲刺指血書“抗倭守土”,并以“工部主事,全臺義勇統領”的名義領銜聯名上書朝廷,其文有一“義”字、有“臣等桑梓之地,義與存亡,愿與撫部誓死守御”之語。

    四月初四日,在京參加會試的臺灣舉人汪春源、羅秀惠、黃宗鼎,與在京任職的臺灣進士李清琦、葉題雁聯名上書,悲憤嗆響的也是一個“義”字:“與其生為降虜,不如死做義民“。

    從1895年三月二十三日《馬關條約》簽訂,至九月三日臺灣全島淪陷,臺灣各地義軍,武裝抵抗日軍人侵,在臺灣將中日“甲乙之役”、將中日戰爭延長了5個月又10天。這當中,有臺灣進士許南英率義軍轉戰于臺南,1895年九月三日,日軍入臺南,臺灣全島淪陷。當日軍“懸像遍索”的最后一刻,許南英方才于九月初五日在鄉人護送下離開臺灣。

    紀錄片《臺灣·1945》截圖

    日據時期,臺灣人民發動了多次反抗日據當局的武裝斗爭。臺灣學者洪棄生的《臺灣戰紀》上、下卷分別記錄了臺灣人民抵抗日軍入侵、反抗日人統治的武裝斗爭。日據臺灣時期的50年里,臺灣人民的文化堅守證明的也是一個大寫的“義”。日據當局要求其“新領地人民”即臺灣人民“從語言開始,姓名、風俗、習慣等外形”及精神上的“對事物之看法”,“完全日本化”。面對異族的文化侵略,臺灣人民以反對日人的文化侵略、堅守中國的固有文化為天職。日據當局終于承認:“(臺灣)改隸雖然已經過去了40余年,但現在保持著原來風俗習慣信仰,這種漢民族的意識似乎不易擺脫”。

    紀錄片《臺灣·1945》截圖

    “40余年”過去了、50年過去了,臺灣同胞并沒有被“日本化”、并沒有成為日本人。臺灣光復,臺灣的一切仍然是中國的。從總體上說,臺灣同胞用50年生命的歷史,集體證明了一個大寫的義、證明了民族大義。

    從林覺民的《與妻書》說到臺灣同胞,我想說的話是:兩岸同胞有“共擔民族大義”的光榮傳統。

    本文作者汪毅夫   全國臺灣研究會會長、教授

     

    【責任編輯:韓鶴】
    全國臺灣研究會會長,教授
    男女啪啪激烈高潮喷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