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學者研究閩南文化的學術傳統,自1926年廈門大學國學研究院肇其端并開風氣之先,迄今已有百年歷史。廈大國學研究院對閩南文化研究的重點之一是風俗調查。廈大國學研究院專設風俗調查會,該會成立于1926年12月13日,發起人是顧頡剛、孫伏園、容肇祖、林幽(林語堂之弟),成員有張星烺、陳萬里、林語堂、林惠祥、林惠柏(林惠祥之弟)、高子化等。該會成立后的半年間,出有顧頡剛《泉州的土地神——泉州風俗調查記之一》、張星烺《泉州訪古記》《中世紀之泉州》、陳萬里《閩南遊記》(包括《泉州的第一次遊記》《泉州的第二次遊記》《泉州的第三次遊記》《漳州遊記》《旅廈雜記》)、林語堂《閩粵方言之來源》《〈平閩十八洞〉所載古跡》、高子化《云霄的械斗》等,以及未刊稿顧頡剛《天后——泉州風俗調查記之二》、容肇祖《天后》等,研究選題顧頡剛《廈門的墓碑》、林惠祥《閩南的下等宗教》等。顧頡剛在為《廈大國學研究院周刊》撰寫的《緣起》里倡導“掘地看古人的生活,遊行看現代一般人的生活”,在廈門開“文獻同田野相結合”的研究風氣。
1929年12月,廈門民俗調查會成立,發起人謝云聲、陳佩真。廈門民俗調查會成立后即被接納為廣州中山大學民俗學會“廈門分會(學組)”(據1930年1月6日廣州中山大學民俗學會函)。
在我看來,廈門民俗調查會同廈大風俗調查會有薪傳關系。該會發起人謝云聲曾到廈大風俗調查會向顧頡剛請教,顧頡剛為其《閩歌甲集》撰序,另一發起人陳佩真則是廈大國學研究院研究生;顧頡剛、容肇祖名列該會“指導員”即顧問;該會成員伍遠資亦是廈大國學研究院研究生;該會繼承廈大風俗調查會“文獻同田野相結合”的學風不遺余力。
廈門民俗調查會辦有《民俗周刊》,附廈門《思明日報》發行?!睹袼字芸纷迦擞校褐x云聲、薛澄清、陳佩真、伍遠資、翁國梁、胡張政、蘇啟予、袁洪銘、葉德鈞、孫覺夫、葉沁溪、曹松溪、李紹英、王成竹、羅香林、婁子匡、翁國聲、白壽彝、朱自清、葉谷罄(葉國慶)等。廈門民俗調查會出有《廈門民俗調查會叢書》,謝云聲編著的《福建故事集》(上海中華書局版),被列為該叢書之第一種。廈門民俗調查會成員的研究成果在廈門《思明日報》之《民俗周刊》和廣州《民俗周刊》刊出,或者結集出版者頗多,如《閩南傳說的梁山伯與祝英臺》、《南洋歌謠》、《輯歌雜記》、《福州蜑戶的歌調》、《廈門醉仙誕的調查》等文和《臺灣情歌二百首》、《閩歌甲集》、《閩南歌謠二百十五首》、《福建故事集》等集。
本文作者汪毅夫 全國臺灣研究會會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