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4.案頭戲與舞臺劇
說來慚愧,1983年我在《中國現代歷史小說的初步考察》(收汪毅夫:《中國文化與閩臺社會》,海峽文藝出版社1997年版)一文里說:魯迅的戲劇體小說《起死》“雖有背景、人物表和舞臺提示,但假如說它是戲劇,則這是和《浮士德》一樣永遠無法上演的戲劇,因為《起死》中‘赤條條一絲不掛的漢子’是無論如何上不了臺的”。說《浮士德》是“永遠無法上演的戲劇”屬于人云亦云,當時距歌德完成詩劇《浮士德》已是150余年,未見《浮士德》上演,故此說流傳甚廣:《浮士德》是案頭戲,不是舞臺??;謂《起死》“赤條條一絲不掛的漢子”無論如何上不了臺,則是我、應該也是其他部分人的看法。然而,近日有南京大學戲劇專業畢業的青年學者告訴我,在南京戲劇節(2019年),《浮士德》作為壓軸劇目于2019年12月6日在南京保利大劇院實現了“世界首演”。另外,“赤條條一絲不掛的漢子”在臺上其實也會有處理和表現的方法??磥?,從案頭到舞臺、從文本到戲劇,凡有礙難處,自有戲劇家來搞掂也。
當好的文本遇上好的戲劇家,于是,便有了戲、有了好戲。那么,容我弱弱地問一句:當讀者閱讀劇本,當好的劇本遇上好的讀者,也會有戲、有好戲嗎?當然有,否則“案頭戲”一語從何而來?話說臺灣近代作家洪棄生(1867—1929年)是個富有情感、文采和想象力的人。某日,他從友人處借得尤侗的劇作《鈞天樂》,讀后又向其友人推薦,幾年間借閱、轉借、付還其書,陸陸續續寫成戲劇散論《閱〈鈞天樂〉小柬》。其中有一段話記其閱讀劇本(《鈞天樂》),或者說觀賞案頭戲(《鈞天樂》)的經驗,饒有趣味。首先是通觀全劇,“第是中佳處,未許淺人問津。君具有慧眼,宜仔細尋其脈絡、玩其結構、賞其雅唱、識其寓言”;接著是臺詞唱腔,“詼諧,則曼倩復生;謾罵,則東坡未死;操筆,如史公之敘滑稽;填韻,如柳七之譜曲子”;然后是演員的表情變化和角色扮演,“忽而哭,忽而笑,忽而歡情,忽而涕淚。忽而才子,忽而佳人,忽而鬼怪,忽而神仙”;繼之是場景的轉換,“忽而人間,忽而天上,忽而往古,忽而來今”;甚至還有臺上臺下互動的現場氣氛:“郁則極郁,伸則極伸,痛則極痛,快則其快”,“登場唏噓,令人欲絕。場上一唱,場下有笑者、怒者、羞者、恨者,有喜而雀躍者,有惡而龜縮者”。洪棄生案頭看劇本,或者說看的本是案頭戲,卻盡得舞臺劇種種的好,連戲場氣氛都感受到了,您說案頭有沒戲、案頭戲好不好看呢。閱讀的過程有時會是再創作的過程,讀者的激情、文采和想象力是再創作必要條件。
附帶言之,洪棄生哲嗣洪炎秋1929年畢業于北京大學教育系。臺灣光復初期,洪炎秋曾任臺灣省旅平同鄉會會長,返回臺灣后于1946年7月任臺灣省國語推行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作者簡介
汪毅夫先生,1950年3月出生,臺灣臺南人,歷任上山下鄉人員、郵遞員、學員、教員、研究員、公務員和退休人員。學術著作有《閩臺區域社會研究》等18部,300余萬字。
主播介紹
肖璞韜,評書表演藝術家單田芳先生弟子,“京彩臺灣”新媒體專家委員會專家委員,汪毅夫先生著作《話說兩岸》播講者,文史功底深厚。曾參與改編單田芳紅色經典評書系列《賀龍傳奇》《少林將軍許世友》《九一九演義》,參與《單田芳自選集》十部系列評書的文字整理,獨立創作并播講的評書作品有《?;陣鴼憽贰堆n穹》《鐵流河山》《飲馬天竺》《忠義沈煉》《榮華富貴》,并播講經典評書《三俠五義(權謀版)》《水滸傳》等。
欄目介紹
汪毅夫先生著作《聯結兩岸》,收錄了作者2020年至2022年陸續發表在中評社、中評網上的282篇文章,是繼其《話說兩岸》《顧盼兩岸》后的又一札記結集。
《聯結兩岸》延續作者一貫的“學術段子”寫作風格,在廈門大學陳支平教授看來,這是對中國傳統文史學術中“掌故札記”體例的最好傳承,并引用清代學者錢大昕之語評價:“讀之竊嘆其記誦之博,義例之精,論議之和平,識見之宏遠,洵儒者有體有用之學,可坐而言,可起而行者也”。
讓我們通過單田芳先生弟子肖璞韜的評書演繹,結合《聯結兩岸》的字里行間,感悟海峽兩岸方方面面的聯結點:歷史的、文化的、社會的和政治的,進而以強烈的歷史主動精神,“推動兩岸共同弘揚中華文化,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