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li id="aa00a"></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li>
  • 孫宜學  >>  正文
    客觀認識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插秧現象”
    孫宜學
    2024年09月05日

    最近幾年,每到插秧季節,我都想到中華文化走出去與插秧之間的關系,總覺得當前中華文化在走出去過程中常常出現“插秧現象”,但要么被視為失敗、倒退或受阻,要么就是根本沒意識到,從而不能客觀認識中華文化走出去的現實情勢和形勢,“守株待兔”或“破釜沉舟”或“盲人摸象”,錯失調整步伐和節奏的機會,導致文化傳播效果的弱化或文化資源的浪費。

    中華文化走出去過程中的“插秧現象”,簡單講,就是以退為進,退才得食,退才是正確的方向。

    “以退為進”“以守為攻”是中國智慧?!吨芤住罚◣煟┴粤模簬熥蟠?,無咎。象辭說:“左次無咎,未失常也?!?意思是說,是前進還是后退,要根據實際情況,若只有后退才能保存以后前進的力量,后退就不是過失。以退為進,待機破敗,是正常法則。

    漢·揚雄在《法言·君子》中說:“昔乎顏淵以退為進,天下鮮儷焉?!闭f顏回總是謙恭低調,一簞食,一瓢飲,居深巷陋室,而怡然自得,正是把退讓看作前進,世上少有比得上他。

    春秋·左丘明《左傳·僖公二十三年》:晉公子重耳到楚國后,楚王請他吃飯,席間問重耳:“你返回晉國后,將怎樣報答我呀?”重耳回答:“若以君之靈,得反晉國,晉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焙笫罁砸瓿龀烧Z:“退避三舍?!?/p>

    清·黃宗羲《子劉子行狀上》:“世道之衰也,士大夫不知禮義為何物,往往知進而不知退,及其變也,或以退為進?!?/p>

    華羅庚:“復雜的問題要善于‘退’,足夠的‘退’,‘退’到最原始而不失重要的地方,是學好數學的一個訣竅.”“先足夠地退到我們最容易看清楚的地方,認透了,鉆深了,然后再上去?!边@是在說數學,也是在說天地萬物生存之道。

    以上諸種說法,大同小異,都是說進退都是人生常態,該進則進,該退則退,退進之間,乃見智慧,這也是中國哲學的辯證法,是中國人的人生觀,生存觀。

    中國文化接天立地,是自然文化,生命文化,是觀天察地的人的文化,中國文化的邏輯和肌理與天地萬物吻合。從人類社會的角度看,這是最具有生命力的文化,只要宇宙在,世界在,這種文化就在,因為其生命力就是宇宙生命力的體現和象征之一。進退之道得乎自然,與陰陽之道、榮辱之道等等一樣,都是中國智慧。

    向世界講中國文化,也應秉承中國古老的智慧,這也是遵循萬物自然之道,人之常道,有序有恒,該退就退,該進就進,進即退,退也是進,不要計較一時一地得失,凡事都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內判斷、選擇,輕名重實,這是文化傳播的辯證法,與夜與晝,黑與白,明與暗,美與丑的辯證法是同質的。

    退,可以更清楚地看清楚自己在做什么事,做得怎么樣。就像退著插秧,看到的實際上是已有的工作成果,秧插得整齊不整齊,秧株勻稱不勻稱,這樣才能更從容、方便地在后面的工作中予以調整。中華文化走出去經過多年的耕耘,已經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也遇到了很多困難,有時慢一些、退幾步,實際上也是如此:無論是從頂層設計,還是具體做法,都可以基于已往,著眼未來,進行更加科學合理的調整和布局,從而確保后面的工作更順利、更精準、更有實效。

    退,可以更從容地選擇行走的方向,揚棄已往,另辟蹊徑。在動物界經常發生這樣的現象:一只雞,或一只鴨路上遇到柵欄,第一反應是飛過去,若飛不過去,它們就會后退幾步,可能會發現柵欄雖高但并不寬,從柵欄旁邊就可繞過去。退,看似與既定的目標有了一定的距離,但也因此看清了實現目標的途徑可以有很多選擇,就像插秧過程中不斷根據眼前已插好的秧苗而調整速度和角度一個道理。

    退,可以更有效地消除實現既定目標所需各元素間的摩擦力,從而更順利前行。這即是《道德經》中言:“將欲奪之, 必固與之”。小時候在小鎮看拉媒的火車(貨車)啟動,總是先咣當一聲,貨車整體向后退,各車廂之間咔嚓咔嚓一陣響,就像給人接斷骨。當時以為貨車就像人跳遠,跑前都需要助跑,要往后退幾步,才能鉚足勁往前沖。后來讀了點書,才知道貨車各節車廂之間的掛鉤拉得緊,火車啟動時必須先克服火車與鐵軌之間的最大靜摩擦力?;疖囍?,最大靜摩擦力就大,直接啟動就難。而先倒車則能使車廂之間的掛鉤松弛一下,就像人跑步前先松松筋骨,預熱一下,然后火車啟動,從第一節車廂往后逐節帶動,就相對容易了。

    實際上,貨車啟動的道理,在天地萬物間普遍存在,也廣泛應用于人和動物的日常生活。這是因為,任何事物的發展都不會一帆風順,人與事,在行進過程中,都會出現“插秧現象”,而且不止一次,就像春天不會只有一次。只要在做著人的事,符合生命規律的事,最終一定會滿眼成熟色,而不見最初插秧時的間距,苗株的大小,插秧的順序等等,也就實現了文化交流的目標,而這種目標,就是中華文化的本意和真意。

    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構建中國特色的哲學社會科學體系,塑造可敬可親可愛的嶄新中國形象,對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都具有深遠的意義。

    但不同民族、國家之間的文化傳播天然具有矛盾性、沖突性甚至敵對性,因為語言文化之間的傳播所依賴的都是國家的綜合實力和國際地位、國際影響力,最終都是為了促進本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的進一步發展。這也是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目前受到以美國為首的強權、霸權國家圍堵的根本原因。西方以冷戰思維和意識形態偏見,以主觀惡意將中國文化走出去污名化為文化輸出,要爭文化霸權地位,是破壞世界文化生態平衡等等,千方百計遏制中國文化、中國智慧服務世界發展,不斷變換名字渲染“中國崛起威脅論”。中華文化走出去遇到的這種種阻力,從歷史發展規律和萬物生長規律看,都只是正常發展階段中的某一階段而已,都是典型的“插秧現象”。有了這樣的認識,我們能從更長遠、更符合事物發展規律的視角做出合理的應對,在任何阻力面前都不會自亂陣腳,而是一如既往,按照常情常理,常態化插好自己的秧,種好自己的地,收獲自己的糧食:基于萬物之理、中國之道,有條不紊地建構中國文化的世界話語體系,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

    待到金秋穗滿時,試看天下誰不食?

    ?

    【責任編輯:嚴玉潔】
    同濟大學國際文化交流學院教授、院長,國家語言文字推廣基地常務副主任,國際中文教育信息化實踐與研究基地執行主任
    男女啪啪激烈高潮喷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