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教學事實表明,只有當學生被教師設計的課堂情境所感染,或思維進入預定的情境之中時,才能取得良好的預期效果。無情境不教學,沒有情境的教學,是抽象的、生硬的、灌輸式的、機械的教學。情境教學強調以情境為支撐,強化學習者對知識的理解、掌握和運用,是培育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情境教學的好處是把教材教活了,把孩子們激活了,把教學過程中的育人功能充分地展現了出來,因此,情境教學是課程育人的一種有效探索,課堂情境的科學與藝術創設已成為能否體現新課標理念的重要指標。
情境教學中常見的誤區。與主題無關的情境;“猜謎式”的情境;缺乏真情的情境(矯情);“炫彩”的情境。
在某課堂上出現如下情景:
師:同學們,你們喜歡旅游嗎?
生:喜歡!
師:那你們到過哪些地方旅游呢?
生:我到過桂林。
師:好玩嗎?
生1:很好玩!那里有漓江,漓江的水很清!桂林還有象鼻山,象鼻山和大象特別像!爸爸媽媽還帶我去了酒吧一條街,我看見了許多老外!我還和一個老外用英語說了幾句呢!后來還和老外合影了!
師:真的很有意思!還有別的同學可以告訴我去了哪些地方旅游嗎?
生2:老師,我今年暑假去了廬山,那里的風景很好,有很多的很漂亮的樹,讓我記憶最深刻的是一線天,胖一點的人都過不去,和我一個旅行團的有位大叔,肚子太大,卡在里面出不來了……
生2:經過我們的努力,一個人在前面拉,一個人在后面推,終于出來了。
師:哦!原來是虛驚一場。
此時教師似乎感覺到離題有點遠了,又說:我也去過很多地方旅游。老師打開幻燈片,出示日月潭的照片,問:看看這是什么地方?
……
有位教師上《鄉愁》,設計了一個提問導語,目的是想讓學生說出課題來。于是他叫起一個學生,啟發道:“如果有個人到了一個遙遠的地方,時間一長,他開始想念自己的親人,這叫做什么?”
學生答道:“多情?!?/p>
“可能是我問得不對,也可能是你理解有誤。好,我換個角度再問:這個人待在外鄉的時間相當長,長夜里他只要看見月亮就會想起自己的家鄉,這叫做什么?”教師又問道。
“月是故鄉明?!睂W生很干脆地答道。
“不該這樣回答?!苯處熡悬c急了。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睂W生回答的語氣顯然不太自信了。他抬頭一看,教師已是滿臉陰云,連忙換了答案:“月亮走我也走?!?/p>
“我只要求你用兩個字回答。而且不能帶‘月’字?!苯處熇^續啟發道。
“深情?!睂W生囁嚅道。
好在此時下面有同學接口:“叫做‘鄉愁’”,教師才如釋重負。
……
創設教學情境,要以鮮明的形象強化學生感知的真切性,以真切的情感調動學生參與認識活動的主動性,以廣遠的意境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創設教學情境的途徑是多樣的,如生活展現情境、實物演示情境、圖畫再現情境、音樂渲染情境、表演體會情境、語言描述情境。教學情境的創設要考慮學生實際、教學內容、班級特點以及教師的教學風格,不要故弄玄虛,牽強附會。創設教學情境,要關注作為導入環節的情境設計到作為問題解決型學習任務的真實情境的轉變。過去我們評價一堂課的情境創設怎么樣,往往看導入環節是不是設計得巧妙、生動,是不是能夠引起學生的興趣。但按照核心素養的要求,作為情境創設要盡量真實。所謂真實,就是指在現實生活、科學研究中真實存在的情境。
結合學情,喚醒經驗,考慮情境的“真實性”
要確保教學情境的有效性,首先情境必須是真實存在的。杜威曾提出,學習應該以真實情境為基礎,而不是基于孤立的知識點。只有貼近生活的真實情境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和動機,引導學生真正“入境”,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真實的情境究竟從何而來?教師要有智慧的眼睛和收集的意識,善于發現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中適合為學習內容服務的教學素材。
我們常常講的“真實情境”不一定是事件的真實,而一定是感受的真實、撬動學生學習欲望的真實。比如現在課堂上常用的“微電影拍攝”“感動中國人物頒獎辭撰寫”,這些情境的構建看似真實可行,其實和學生的生活經驗相距甚遠,他們并沒有在撰寫拍攝腳本后真的進行拍攝,也沒有進行所謂的頒獎,這樣的情境純粹是教師為了教學而創設,并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所以,我們創設的情境應和學生的生活經驗緊密結合。如在一次以“新聞撰寫”為主題的公開課中,教師將情境直接創設為“今天的班報需要一則以班級公開課為題材的消息”,在這個情境下,學生現場采訪同學、上課教師、聽課教師,而后撰寫新聞稿,在完全真實的情境中感受新聞的鮮活性,極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聽課的教師也深受啟發。
在歷史教學中,可巧用歷史情境,激發探究興趣。
材料:1880年,戈登回到英國后,曾去拜訪南丁格爾,他對南丁格爾提到:“我們前線軍人對國家的奉獻,還不及你們護士所做的1/20。但是世人卻不給護士該得的稱贊?!备甑侨タν聊虑?,曾寫下自己的生平給南丁格爾。1885年,在戈登陣亡的消息傳到南丁格爾耳中后,南丁格爾根據戈登的自傳,整理出版了紀念冊?!獜埼牧痢赌隙「駹柕纳鼩v程》
教師提出問題:(1)戈登所說的“對國家的奉獻”指的是什么?(2)這種“奉獻”反映出當時怎樣的國際局勢?該如何看待這種“奉獻”?
由個體經歷推及群體活動,學生在閱讀材料和教師的引導下,認清戈登的殖民者本色,感受18世紀和19世紀列強與殖民地半殖民地間的尖銳矛盾,理解殖民活動的罪惡性。
教師設計意圖:戈登和南丁格爾在人們心目中的歷史形象截然不同,很少有人會關注到他們間微妙的聯系。利用這則歷史情境,快速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通過問題帶領學生進入18世紀、19世紀歐洲殖民擴張與亞非拉民族獨立運動的時空環境中,為接下來的學習做好鋪墊。
聯系科技創設情境,培養學生科學態度。理化生學科的發展是學科技術發展中的重要前提條件。理化生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關注前沿科技的發展,結合科技創設相關教學情境,讓學生感受到理化生知識的強大應用,了解理化生知識給人們生產生活帶來的便利,培養學生的科學創新意識、探究能力以及積極向上的科學態度。
學會思考,發展思維,彰顯情境的“梯度性”
情境教學是當前教學中最常用的方法,通常以片段式和一“境”到底式呈現。在片段式情境教學法中,教師往往在每一個教學環節設置一個教學情境,讓學生掌握相應的知識點。這種方法缺乏系統性、整體性和一致性。而一“境”到底式的教學方法,是將一個情境分解成若干個片段,根據教學進程和學習內容需要,設置成“梯度性”的情境。引導學生從簡單情境逐步“拾級而上”到復雜情境,在學習過程中了解情境的“前因后果”,從而讓學生不由自主地完成全程參與。這種“爬梯子”的感覺,正符合學生的心理特征和學習規律。如在道德與法治《青春萌動》一課中,教師可以用電視劇《追光的日子》為情境,圍繞高三學生高遠和認真的故事展開情境教學。首先通過播放男女主角初識階段互相安慰的影視片段,讓學生感悟青春萌動的表現;然后通過男女主角互相扶持追夢的故事,引導學生分析異性正常交往的正面影響,并探討如何面對青春萌動;最后呈現電視劇的結尾,組織學生開展續寫結局的活動,讓學生對“什么是真正的愛情”進行思辨。
梯度式問題情境不僅能夠分解一些難度較大且較為復雜的數學問題,而且這種層層遞進的方式也有利于強化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需要注意的是,梯度式問題情境需要關注問題設計的層次性,可依照學科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及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設計。例如,針對數學括號的使用,梯度式問題情境的構建可以游戲為主。教師首先在黑板上寫出一個公式,如18 2 3 6=18,然后要求學生通過添加符號的方式確保這一等式可以成立。在學生完成之后,教師可以再給出一個公式要求學生添加符號,即18 2 3 6=81,這時數學教師可以給出相應的提示,如“九九八十一”,以此引導學生正確使用小括號。最后再給出這一公式,即18 2 3 6=1,要求學生進行思考,學生快速做出了解答。通過這種循序漸進的問題情境開展教學可以強化小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質量,這對促進基礎教育創新發展具有一定的幫助,也很好地滿足新課改中以生為本的教學要求。
在地理學科高二年級“地球運動”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北京故宮赤道式日晷視頻”這一情境,讓學生通過研究赤道式日晷的原理,搞清以下幾個問題:
①一天中太陽高度的變化對晷針投影位置的影響(屬于單點結構),進而推斷一年中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對晷針投影位置的影響(屬于多點結構);
②如果把北京的赤道式日晷整體移到武漢或者烏魯木齊會出現什么問題?
③如何修正(屬于關聯結構)?
④如何利用日晷測出當地的經度(屬于拓展抽象結構)?
通過創設具有不同思維層級的問題,教師不僅可以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和認知方式,更重要的是用情境帶動學生思維的不斷深化,提升思維價值。
事出有因,激疑生惑,強化情境的“問題性”
問題從何而來?有效的問題不是教師隨意提問、脫口而出的,問題要從情境中來,是教師基于情境內容而發起的提問,是學生面對情境內容而產生的疑問。核心素養導向下,教師不應將提問局限在“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等書本中能夠直接找到答案的問題,而要將情境作為提問的載體,將解決情境中的問題作為驅動學生思維的任務。通過情境聯結學生的知識、經驗、能力和方法等,引導學生在活動、任務中將學習結構化,從而使素養在無形中得到培育。如在道德與法治《網絡改變世界》一課中,教師可以呈現網絡暴力、網絡謠言等漫畫圖片及大數據殺熟、App監聽等新聞視頻,讓學生結合圖片、視頻情境分析網絡的弊端。
創建情境的主要功能是提供學習發生的場域,而教材文本是我們課堂學習的主要對象,在當下的很多課堂中,我們常??吹綄W生自由行走在教師創設的情境中,又唱又演,又畫又寫,看似熱鬧萬分,可卻徹底地丟開了文本,這樣的本末倒置會讓學生在淺表的獲得中浮光掠影,以為自己收獲滿滿實則一無所獲。因此,在創設情境時教師要考慮的是學習是否真實發生,情境能否幫助學生實現文本浸潤或者學習內容的深入。在初二語文教學《背影》一課時,可將父子的情感關系作為主線,將父親的信件作為情境的創設點,設置情境任務為讓學生為父親寫一封回信,促使學生進一步深入文本,讀內容、讀情感、寫回信,而任務與文本結合也符合初二學生的能力水平,因此,這個情境創設是有效的。
運用實驗的問題情境,深化理化生重難點。理化生學科教育教學的開展需要基于實驗來推進,一個完整的理化生實驗就是一種理化生情境,運用理化生實驗引導學生發現并觀察理化生現象,再從現象中解決問題,獲取知識。學生參與理化生實驗,既能引導學生思維,訓練其推理能力,也能增強學生對重難點知識的理解掌握,從而感受到理化生學科的趣味與神奇魅力,提供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
關注世情,鏈接現代,注重情境的“社會性”
學生是社會中的人,社會性是人的特殊屬性。在“雙基”時代,教學更要關注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學生往往“兩耳不聞窗外事”,這也造成了社會性的缺失。建構主義認為,知識是個體與環境在相互作用的過程中建構起來的。因此,學生的學習不能脫離社會而存在。學生的“社會性”決定了教學情境的“社會性”,這就要求教師在創設情境時,要重視學生的“社會性”成長,積極引導學生參與社會生活、社會實踐,加強學習共同體建設。只有置學生于社會中,置所學應用于社會中,才能讓學生在真實復雜的情境中培育核心素養,使學生成為真正的“社會人”。
傳統的地理多媒體主要是地圖、掛圖、模型、幻燈片等,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教學手段也現代化了,電子地圖、實物投影儀、多媒體、網絡、電影電視欄目以及遙感、地理信息系統等等。多媒體教學是地理教師將地理教學信息通過適當的多媒體手段,與學生構成一組地理教與學的交互系統方式。例如:在學習“長江”時播放《長江之歌》,學生能很好理解和體會長江是我國第一大河也是我國的母親河的情感。同時配以不同江段的風光圖畫展,有利于學生掌握“長江的開發和治理”的知識點。
結合生活中的理化生現象,創設生活中理化生情境。理化生學科極具實踐性,新課標在多個方面強調,理化生課堂教學要注重與生活之間的密切聯系,注重從生活走向學科,由學科回歸生活。課堂教學要將生活中理化生現象進行情境創設,將學生熟悉的生活現象與理化生知識相聯系,既能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主觀能動性,還能幫助學生更透徹地理解理化生學科的知識。
我們學習各學科都具有一定的工具目的,而設置情境就是讓學生提升知識運用能力。然而,不少教師創設的一些情境并沒有實現學科的某些工具性。比如教學《勸學》時,有教師構建的情境為:讓學生以記者的身份采訪荀子,請他分享自己在議論方法使用上的心得。這樣的情境創設罔顧文學作品創作的普遍規律,學生只要背誦結論就可以完成,于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無益。其實《勸學》主題和當下“喪文化”針鋒相對,雖是傳統文化卻極具現代價值,教師可以課前搜集學生遇到的學習觀方面的困惑,請學生運用《勸學》中的觀點為同伴解惑,這樣既能理解議論的觀點,也讓學生在不自覺中運用了議論方法,將學科內容付諸實踐,解決了學習生活中的“真問題”。
走進文本,藝術表演,注重情境的“參與性”
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從本質上,兒童個個都是天生的藝術家?!北硌菽軌蛴行У卣{動并發揮兒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語文教材中有些篇幅戲劇因素濃厚,語言的動作性強,教師要善于把它們改編成小品或課本劇,讓學生走進課文,扮演課文中的人物,在“動”與“樂”中把握課文內蘊,理解人物的性格、語言、動作、神態及內心世界。 打開語文課本,與經典來一場穿越時空的邂逅;走上絢麗舞臺,和文中人物進行一次靈魂的對話。為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落實語文核心素養,豐富語文學習生活,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如演奏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的舞臺劇,君子之交猶水,雄辯之氣如虹。撩起歷史的面紗,穿越時間的隧道,去感受唇槍舌劍里無形硝煙。
演奏莎士比亞《哈姆萊特》的舞臺劇,“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默然忍受命運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無涯的苦難”。
演奏司馬遷《鴻門宴》的舞臺劇,“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弊穼ば叛鲋?,激揚熱血青春。
一方舞臺,演繹人生百態;浩瀚經典,體悟人生哲理。莎士比亞說,“最好的戲劇,也只不過是人生的縮影”。舞臺上的演出能激發同學們追求夢想,去成就人生的精彩。
一位教師教學《守株待兔》,很快就教完,可學生并不理解其寓意。這時教師靈機一動,扮成守株待兔者,倚在黑板下,閉目打坐,讓學生“勸”自己。學生興致倍增,紛紛勸起老師來:“老師,你等不到兔子啦”……“老師,再等下去你會餓死的!”老師還模仿守株待兔者的口氣和學生爭辯。學生越勸說,興致越高,就越深刻地理解這篇寓言的意思。
在英語課堂里,學生進行《狐假虎威》課本舞臺劇的演出,通過表演這個故事更加形象地告訴我們一切狡猾,奸詐的人,總是喜歡吹牛皮,說謊話,靠欺騙過日子。這種人雖借外力能逞雄一時,而其本質卻是最虛弱不過,不堪一擊的。從課桌到舞臺,英語課本劇演出可以激發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擴大學生學習英語的視野,不再拘泥于課本,促進學生更加大膽積極運用所學英語知識表達自我。更讓孩子們的綜合能力得以全面發展。他們英語的表達與表現能力,文學修養,藝術修養等方面都將獲得全面提升。團隊合作意識,人際交往溝通能力也大大增強。舞臺上走下來,每個孩子都會更加自信。
學習是為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最終為生活服務。兒童是蘊藏著智慧和具有高級情感的生命體,成長空間的寬與窄、優與劣決定了他們成長得健壯還是脆弱。教育必須順其天性而育之。讓兒童在與老師、與伙伴的互動中,與世界、與生活的關聯中學習知識,為他們的學習提供豐富營養、有力支撐,營造最佳的學習環境,使教學設計更具科學性,更具創造性,從根本上保證課堂的快樂、高質,努力為新時代的育人事業做出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