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留學生普遍遇到的中國文化沖擊,是文化差異感。這種差異感主要源于對中國的主觀認識和中國的客觀現實之間的差異,就是他們所知道或者說所了解的中國,與他們所看到的中國差異巨大。這種沖擊感主要表現為兩種類型。
第一種類型是“高看”了中國。產生這種沖擊的留學生主要來自一些發展中國家,尤其是一些欠發達國家。來中國前,受自己生活環境的影響,他們懷抱著對中國的美好愿望。但期待與現實是有差距的,接觸到真實的中國之后,他們原先所理解的中國超出所看到的現實中國。理想與現實一相撞,就有些不適應。
第二種類型是“低看”了中國。這類留學生到中國后看到的真實中國比他們想象的中國要好,從而產生差異感。這類留學生主要來自發達國家,他們普遍有文化優越感,這些人中既有學生,也有老師和普通民眾。發達國家的學生對中國的這種理解,可能主要源于他們的國內媒體對中國的宣傳,包括官方宣傳。
這兩類文化沖突實際上都是對中國的誤解,既有主觀原因,也有客觀原因。要弱化或消除這兩類誤解,就得想方設法讓他們看到真實的中國,盡快形成平視視角,就是以正常人的視角看中國,相互都客觀、真實。這樣他們就能把中國看成一個正常的國家,和他們的國家一樣,是一個人民都在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國家,并每天都在為此而努力。
但文化沖突的根深蒂固,使外國留學生很難平視中國,能夠自覺采取平視角度看中國的很少,這是國際交流中的普遍現象。不僅外國留學生看中國是如此,中國人看美國,美國人看法國,也都是這樣。從這個角度講,只向世界講中國故事是不夠的,而是要通過講故事吸引外國留學生到中國來,或以各種方式邀請他們到中國,親眼看一看中國的生活,親口嘗一嘗中國的食物,親身與中國人接觸、交流一下。目前外國人到中國后越來越方便,中國以后還會越來越開放,服務越來越精細化,越來越方便。但包括留學生在內的外國人進來之后,我們要注意交往方式,要以平常心、平常態度、平常方式對待他們,不要特意安排、特別照顧,也不要只讓他們看到美好的一面,而是推動他們到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中走一走、看一看,慢慢減弱甚至消除文化沖擊產生的震撼。
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目前仍基本屬于精英化傳播,理論研究者和實踐者都是,但精英化傳播的最終目標一定是大眾化傳播,實現泛在傳播,人人傳播,每個人都是傳播的主體,這樣的傳播才是真正的傳播。這是我們的優秀傳統、文化工作的優勢,在斗爭中加強團結,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做好中華文化國際傳播工作,講好中國的故事。
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現在對這方面的認識還不充分,媒體發聲不夠,針對性不強,久而久之,西方媒體就在全世界面前人為樹立了一個以世界標準標榜的西方標準。當西方在世界面前樹立中國標準時,我們不能聽之任之,應該至少相對應地樹立一個中國標桿,至少還要告訴世界一個真實的中國,這是我們的權利。這樣至少可以讓世界對的中國印象多樣化,從而能選擇、能判斷,這就是進步?,F在很多西方媒體特別壟斷、主觀,堅持西方政治正確的文化歧視和偏見,以西方局部代表世界整體,以一國偏見代表世界標準。我們要知己知彼,向來華留學生講好中國的價值觀、世界觀,提供中國形象的多樣性,爭取任何一個發聲的機會,并通過他們讓世界聽到真實的中國聲音、中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