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國際傳播問題,歸根結底是一個哲學問題。中國文化走出去,必然要面對中外文化沖突問題,矛盾、對立是常態。因此,中華文化傳播的成功,一定是妥善處理了對立統一關系,遵守了對立統一法則;而若失敗,則一定是沒有處理好對立統一關系,破壞了對立統一法則。只有準確認清了中華文化走出去過程中所面對的矛盾與沖突,科學分析解決矛盾與沖突的途徑與方法,才能實現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的使命。
中華文化國際傳播是動態的,始終處于變化發展之中,必須“步步驚心”“如履薄冰”,才能妥善應對各種未知的風險,如同在激流中行舟,不但有外顯的風浪、冰山,而且有不可見的暗礁。面對這樣的環境,任何不切實際的幻想、玄想、空想和僥幸,都會觸礁、翻船,都只能是失敗。只有堅持唯物辯證法,實事求是,逢山開路,遇水搭橋,渴飲水,饑進食,坦然面對并克服各種主觀或客觀的阻力,才能到達世界各處的彼岸。
中華文化國際傳播必須堅持以我為主,自力更生。中華文化走出去,雖然需要“借雞生蛋”,但“雞”的原產地必須是中國,也只能是中國,這樣才能保證所傳文化之基,才能保證無論外因發生什么變化,我們都能始終堅持新時代中華文化不變色、不變調,更不會變異。否則,中華文化走出去之后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根之樹。只有確保走出去的中華文化始終保持中華文化的基因,才能確保中華文化在全世界遍地生根發芽,枝繁葉茂。雖然不同的地理、人文環境會對中華文化的表現形式和發展狀態有所影響,但中華文化的內核不會不變。與此同時,我們還要發揮中華文化“內因”與“外因”的相互作用,以“內因”促使“外因”的變化,以中華文化內在的和諧、和平、天下為公思想,改變周圍文化生態、人文環境,使人文環境與地理環境相應改善,在更高的層面實現“內因”與“外因”相一致。這樣的適應過程可以反復出現,每一次中華文化與所在地文化、地理環境從相互矛盾、沖突到相互適應、和諧的過程,都是中華文化更深一步融入所在地文化生態的過程。這是中華文化走出去的唯物辯證法。
世界是矛盾的世界。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善與惡,真與假,進與退,高與低,長與短,陰與陽……這是不同事物之間的矛盾;矛盾也是一切事物發展的內在動力,一切事物的發展都是矛盾運動,這是同一事物內的矛盾。矛盾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無物不有。中華文化走出去的過程,就是走在矛盾中,猶如在荊棘中穿行,每一瞬間都處于矛盾之中,舊矛盾接著新矛盾,新矛盾連著更新的矛盾?!案使媳Э嗟?,美棗生荊棘?!敝挥袌猿置芊治龇?,全面看待中華文化走出去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才能“過河搭橋”“見招拆招”,坦然面對一切矛盾、壓力、打擊、污名……而每解決一個矛盾,中華文化就走進去了一步。
世界上不存在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世界上更不存在兩個完全相同的人,這是萬事萬物的基本規律,也是不同膚色、不同文化載體的個體存在的價值之一。文化矛盾的特殊性,就是一種文化區別于他文化的特殊本質,主要表現為三種形式:一是不同文化之間的矛盾不同;二是同一種文化的矛盾在不同發展過程和發展階段的矛盾不同;三是構成文化的諸多矛盾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不同。我們既要直面文化矛盾的無條件、絕對存在這一共性,深思熟慮,遠籌帷幄,及早規劃,又要相信文化矛盾是有條件的、相對的,直面每一特殊性矛盾的獨特規律。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們在中華國際傳播過程中要做到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對癥下藥,也就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只有精準對應每一種矛盾并找到解決方案,才能確保中華文化走出去過程中既能“普灌”也能“滴灌”,能大能小,針尖對麥芒,就如前進途中的“排雷”,既可以集中“引爆”“地雷陣”,也需要一個個排雷,最終目的都是為中華文化走出去提供一個安全的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