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事易解”,這是向世界講中國故事時最急需的一種做法。目前,我們向世界介紹中華文化時,最常用且引以為傲的表述是:中國歷史悠久,地大物博等等,本意是表達中華文化自信,但忽略了講述對象是對中華文化只是產生了興趣的外國人。若讓這些外國人初步接觸到中華文化就形成“深”“難”的概念,他們可能就會“知難而退”,打退堂鼓。鑒于此,我們要把中國悠久的歷史“濃縮成”當代化的中國故事,把人文地理“濃縮成”地域化的文化故事,讓海外大眾覺得中國元素就在他們身邊,和他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茶余飯后,酒足飯飽,休閑旅行中都可了解中國文化,并在自己身邊尋找中華文化元素,或與中華文化元素類似的文化元素。這樣的中華文化,他們就會覺得親切、平易、可以做朋友。
中華文化走出去涉及到不同世界觀和思想方法之間的斗爭,其中既有正確的,也有錯誤的,后者既包括主觀故意的錯誤,也包括客觀無意的錯誤,但造成的負面影響都是一樣的,都會影響中華文化國際傳播效果。而要消除負面影響,最根本的解決辦法就是以最通俗易懂的形式講清楚中國文化與中國哲學,比如中國人的世界觀和思想方法,幫助他們獲得理解中華文化的正確方法,逐漸趨近中國人的世界觀,也就理解了中國人如何認識世界、理解世界。在此基礎上,他們就相對容易理解中國文化,中華文化也就相對容易走出去了。在世界文化這片果樹林里,我們不但要種下中華文化這棵桃樹,還要幫助外國人找到這棵桃樹。
中華文化以“一”對“多”,實際上相當于以一種世界觀對應世界不同國家的世界觀,也就是對應著世界上五花八門、眼花繚亂的中華文化理解,其中既有進步的,也有落后的,既有積極的,也有消極的。我們要學會對中華文化國際傳播對象的世界觀進行一定的客觀分析,對“反對派”的接受思想,先設法改變其思想認識;對“中庸派”的接受思想,先設法推動其向先進轉變;對“進步派”的接受思想,先肯定并加大支持合作力度,遞進式、梯階式營造出有利于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的環境,把中華文化融入各國思想產生的環境,從其產生的生活根源上逐步改良土壤,孕育中華文化種子所需要的營養成分,在外國思維方式里嵌入中國智慧。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敝腥A文化走出去必須堅持唯物論思想,即承認物質是第一位的,精神是第二位的。從這個角度講,中華文化能否走出去,經貿交流,即處于第一位的物質,是起支撐作用的,中外經貿合作是推動中外文化合作的硬條件、助推器、發動機,只有中外合作能給雙方或多方帶來實實在在的物質利益,人文交流才會持久,政治合作才有基礎。換句話說,中華文化走出去的成效,最主要取決于中國國力。這個基礎堅實,中華文化走出去就順利并且能落地生根。中國建設中國式現代化,必將不斷提升中國的綜合國力,也必將為中華文化走出去提供更加強有力的支撐。
物質生活是最真實生動的生活,也是文化產生與發展的基礎。向世界講好中國人的物質生活的美好,講好中國人對人之常情的熱愛,并幫助世界上越來越多的人過上更美好的物質生活,并為之和諧相助,平等交流,這是中華文化走出去的基礎。做到了這一點,我們向世界展示出的中國就是生動有趣的,充滿人間煙火氣的?!按髢轰z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薄皟和W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边@樣的中國,可愛,有趣,更容易讓人親近,更容易與世界上一切熱愛和平、熱愛生活的國家共建“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