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雜的問題用大家都熟悉的例子論述就會簡單易懂,我們向世界講中國故事時,也應用當地民眾都習以為常且近在身邊的東西做引子,以此拉近他們與中國故事的距離。如此一來,盡管從物理距離看外國受眾離中國很遠,但從心理距離看他們會覺得中國很近,中國故事落地前先入了心,也就更容易落地了。
當然,這需要對所在國的風土人情、歷史文化有全面且客觀的理解,并且能從中華文化中挖掘出同所在國文化相適應、同其社會發展相協調,能夠跨越時空、超越國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共同價值的文化元素,激活其內在的協調性、包容性、融合性,讓中華文化融入所在國的多彩文化,進一步豐富中國文化、所在國文化、世界文化,共同為人類文明提供精神滋養。
世界是可以認識的,當然也會產生錯誤的認識。要避免錯誤,就得掌握正確的認識方法,那就是辯證法。樹有樹的生長規律,魚有魚的成長規律,人有人的生命規律,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因事而異,具體事物具體分析,不能一把鑰匙開所有的鎖,而是做到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堅持調查研究,認識事物規律,并按照事物各自發展的規律解決各自發展中的問題。中華文化國際傳播有自己的客觀規律,傳播對象所在國的文化發展也有自己的客觀規律,對此我們不能主觀故意,以個人好惡從事中華文化國際傳播工作,而是要客觀認識其中的規律,并按照客觀規律辦事,只有這樣才不會陷入唯心主義,少走彎路,不碰釘子。
中華文化走出去的過程,也是進一步正確認識中華文化和世界文化的過程,雖然不可能全面認識世界,但只要掌握了正確的方法,就能逐步全面地認識周圍的世界,包括豐富多彩的文化。中華文化走出去是一個以新換舊、非此即彼的斗爭過程,不存在既走出去又不影響其他文化這種情況,而是必定會影響其他文化的生存態勢和發展趨勢。對此,我們必須有清醒的認識,放棄任何折中主義和搖擺主義思想,明確一定會遇到打壓、阻礙甚至抵制,有針對性地做好預案,按照中外文化交流的規律,該明確表明我們的立場和態度時不模棱兩可,不左右搖擺,在立場、原則問題上更要如此,“哄傳”可以得一時之勢,但只會曇花一現,只有“真傳”才能得“真心”,得心才能得永久,傳全世。
人有意識、思想、立場,也有階級性,同一事物從不同角度看有不同的認識,這就是立場。站在錯誤的立場,就會得出錯誤的認識,有時還會打壓正確的認識,混淆視聽。當前中華文化遭受的污名化、排斥與打擊,就屬于錯誤認識在故意擾亂人們對中國和中華文明的認識方法,誤導人們的中國認知、中國理解,最終歪曲中國形象,阻礙中國發展和世界進步,以圖一國私利,罔顧世界大多數國家對中國的需要。明白了這一點,我們就可以擦亮眼睛,在斗爭中練就一雙“火眼金睛”,在令人眼花繚亂的各種假象和話語喧囂中看穿錯誤立場的立足點和真實目的,以變應變,以中國智慧化解、消除各種錯誤立場造成的錯誤認識,消除各種壞影響。
中華文化國際傳播,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必須堅持文化服務、以文化人的時代立場,全心全意服務于中華文化惠澤世界的時代使命,這是我們傳播中華文化的立場,也是我們要傳播的“立場”,并要講好這個“立場”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