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li id="aa00a"></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li>
  • 孫宜學  >>  正文
    “千方百計”推動留學生理解中華文化
    孫宜學
    2024年11月20日

    語言要傳播的文化大致可分四種:一是語言文字本身所蘊含的文化,二是語言交際中所產生的文化,三是教材和教學中需要有意識地傳播給學生的文化,四是生活文化。只有讓留學生不但學會中文,而且還能理解中文所蘊含的中華文化意蘊,才能使他們真正理解中文、真正會用中文、從感情上理解和親近中華文化,這也是中文將來成為世界通用語言的前提條件。

    政府機構、教育、文化部門及社會各界應緊緊抓住全球中華文化熱這一機遇,充分運用當前國內外有利的中文與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環境,在國家語言政策法規指導下,以語言建設為基礎,以文化建設為目標,著眼長遠,加強引導,有序推動,形成共識,齊心協力,提高全社會的中文與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的意識和能力,營造出既能“引進來”也能“留得住”留學生的文化大環境,創新中文與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的路徑與形式,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留學生語言文化傳播模式。

    1.千方百計使留學生在重視中文學習的同時,重視語言文字的文化意義,提高文化學習的自覺性和積極性

    留學生學習中文的動機可分為:工具動機,以中文作為求職謀生的工具;融入動機,以中文作為認識中國、了解中國的媒介,并希望從情感上融入中華文化;成就動機,以學習中文挑戰自我,獲得自我價值。這三種動機的實現,都需要通過學習中文,理解中華文化。然而事實上,留學生在學習中文時的文化學習意識普遍遲鈍,中文學習與文化知識嚴重脫節,甚至參加“漢語橋”大賽的選手有的在比賽前都不知道孔子。這就使得我國留學生培養的實際成果與培養目標之間存在較大落差。

    目前,在華留學生學習中文的功利性很強,主要目的仍是“語言(文化)搭臺,經濟唱戲”,因此重中文的實用性而輕文化,重中文的短期工具性而缺乏持續學習中華文化的熱情,對語言所包含的文化因素了解不夠,融入文化的積極性不高。即使在中國留學多年的學生,對中國的印象也只是“中國高樓很多,地鐵很多,車很多;中國人非常多,很多城市很漂亮;中國菜很好吃”等等,而對現實中的中華文化問題卻極少關注,他們也因此對很多中華文化問題不理解,甚至誤讀,造成中文與中華文化傳播的遲滯。但只要科學引導,措施得當,就完全可以將留學生學習中文與中華文化的障礙變成留學生融入中國的良機,并促使留學生在理解中華文化豐富性的同時,加深對中華文化的理解。

    留學生學習中文,在中國可獲得更多的就業機會,在很多方面仍具有選擇優先權,所以他們很多只滿足于把中文作為日常交流的工具,而并不覺得有必要深入理解和認同中國的價值觀和道德觀。這就使得很多留學生更多關注語言本身的學習,缺乏對中華文化探究的熱情,更缺乏融入中華文化的興趣和積極性。如何解決這一問題,是能否培養出真正帶有中華文化烙印的留學生的一大關鍵。

    教育機構、中文教育企業等應重視了解分析留學生的學習動機和目的,做到因材施教,強化語言學習的針對性。同時可根據留學生的不同學習需求,建立留學生語言文化實習基地,使留學生的自我需求與發展訴求和中國豐富多彩的文化大環境密切相連,從而提高留學生學習中文和中華文化的積極性;同時要逐步建立畢業留學生跟蹤機制,通過建立留學生校友會、院友會的方式,及時掌握中文對其工作與生活的影響,以及其畢業后的中文運用情況及對中文和中華文化的感情變化,并據此及時調整留學生的培養計劃,使留學生的中文學習更高效。

    2.千方百計營造可提升留學生文化融入積極性的文化與社會環境,提供留學生了解和理解中華文化的渠道

    我們重視或者說是擔心在華留學生的安全問題,所以留學生在中國的學習和生活環境都相對獨立:由專門的學院或機構單獨為留學生組織教學,并住在學校專設的留學生公寓,各種校園文化活動也無意中將留學生排除在外,這就將留學生人為隔絕于最適宜其學習中文和了解中華文化的語言文化環境之外,缺乏交流的渠道,缺少融入校園文化和中國當代社會文化生活的途徑。久居“象牙塔”,語言的不自信,陌生文化環境下自我價值及情感的認同需求及缺失,最終導致很多留學生甘居象牙塔一隅,更習慣與同胞或留學生朋友相處,而故意回避或忽視與中國人的交流,忽視對中華文化與生活的主動體驗。因此,目前急需通過科學的調查研究,分析留學生學習中文和中華文化過程中存在著哪些障礙,并研究如何將這些障礙轉變成留學生“知華、友華”的通道。同時積極拓展留學生融入中華文化的渠道,逐漸使留學生這一特殊群體不再被視為特殊群體,我們首先要不把留學生當成外人,慢慢讓他們自覺不是外人,不再自視為特殊群體,且感覺不到自身在中國的特殊性,這是他們從認識、心理及情感上融入中華文化的標志,也是當前中國留學生教育亟需解決的核心問題之一。

    留學生培養學校和機構應千方百計突破現有留學生培養模式和管理模式,充分運用各校特有的校園文化環境和文化資源優勢,同時加強?!:献?,信息互通,資源共享,良性互動,共同創新留學生培養的途徑與方法,如建立留學生培養與地方文化的共建模式,讓留學生的語言與文化學習接地氣、飲活水,這對保持留學生學習中文的興趣、提高留學生的語言交流能力,都具有重要意義。比如結合社會文化資源,建立“中文國際社區”,就是一種有益有效的嘗試。

    中國一貫重視社區文化、鄉賢文化建設,很多地方已形成頗具特色、較為成熟的社區文化建設模式,社區文化活動豐富多彩。鑒于此,近年來,作為一種留學生語言實踐活動,已有高校組織留學生進社區,參加并共同舉辦社區文化活動,社會影響和教學效果都得到了肯定。但由于缺乏制度支持,目前這種高?!鐓^的合作還不系統,多是零散的、隨機的。政府和教育機構之間應加強研究和探索,以期形成一種可持續的留學生教育與社區文化良性互動的合作模式,雙方共建“中文國際社區”,作為留學生感悟和體驗中華文化魅力的基地和窗口,孕育具有中華文化身份認同感的“外國新人”。在條件成熟的社區,也可讓留學生走進中國的家庭,與市民共同生活一段時間。這樣就可以讓留學生走出狹隘封閉的“象牙塔”,走進大千世界,親身感受特色中華文化,從而極大地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加深對中華文化的理解,增強融入中國社會生活的主動性。利用社區文化辦留學生教育,將會成為傳播中華文化的一種生動活潑的創新模式。

    3.千方百計增強和提高國際中文教師的文化傳播意識

    國際中文教師的文化傳播意識普遍較弱。目前從事留學生中文教育的教師普遍學歷較高,專業知識豐富,但因為目前培養國際中文教師的學科,如中國語言文學、外國語言文學等,在課程設置和培養目標上更側重學生語言素質和教學技能的培養,而忽視文化知識教育,使得一部分老師自身的文化知識就很欠缺,他們即使意識到在語言教學的同時傳播中華文化的必要性,面對文化問題也只能避重就輕,一次次錯失讓留學生了解中華文化的良機。重語言(文字)輕文化,是當今我國國際中文教學的普遍現象。

    學??冃Э荚u標準影響了老師文化傳播的積極性。目前學校對教師的考核重績效,重量化指標,而語言文字教學周期短見效快,文化傳播周期長、見效慢,導致老師更關心如何更快、更有效地完成語言文字教學任務,而有意無意地忽視對文化知識的傳播。即使有留學生提出文化方面的問題,老師一般也不會“自找麻煩”,而多采取“回避”的態度,無形中影響了留學生學習中華文化的積極性。

    國際中文教師的跨文化交流意識和能力亟需提高。文化交流是相互的,教師與留學生的每一次交流和互動,都是一次跨文化的雙向交流。因此,要讓留學生學好中文,了解中華文化,教師首先要了解世界,了解世界如何看中國,這樣才能在教學與日常生活中如春雨潤物,一言一行,一字一句,在了解和尊重各國文化差異的前提下,有針對性地介紹中華文化,同時也能了解和吸收世界先進文化與理念。而留學生在借此切實感受到本國文化受到尊重的同時,也能親身感受到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并會更加尊重中華文化,從而潛移默化地在心中孕育出熱愛中華文化的種子。留學生語言與文化學習過程中的這種“教學相長”,是跨文化交流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可惜至今未受到充分重視。

    借助中文教學傳播中華文化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藝術。國際中文教學更講究藝術性和技巧,在留學生眼中,優秀的國際中文教師既是魔術師、演員,同時也是導演、指揮家。他不但能因材施教,使不同文化背景和資質的留學生都學好中文,而且能以中華文化作為中文教學的基礎統籌全局。而中國目前的國際中文教學仍基本延續傳統的課堂教學方式,偏理論輕實踐,重實用輕藝術,教師也缺乏文化施教方面的訓練,文化施教能力和意識都明顯不足。

    國際中文教師知識更新意識和力度不夠。世界范圍內的“中文熱”“中國熱”,一方面是基于中國悠久的歷史與文化的魅力,更主要的是因為當代中國綜合國力的增強和國際地位的提高,才使中文的話語權逐漸強大。國際中文教師是溝通留學生與中華文化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橋梁,有責任及時更新“中國學”知識,主動研究中國當代社會與文化,向世界展示當代中國理念和風貌,引導和激發留學生理解中華文化的歷史價值和當代發展,豐富和擴大中文教學與文化傳播的內涵。而目前的國際中文教師在這方面存在明顯差距。

    著眼未來標準化國際中文教育師資建設,各方力量應形成合力,進一步優化國際中文教育師資結構,加強語言與文化知識的培訓,提升跨文化交流意識和能力,加深對國際中文教學的感情,采取有效方式,調動其工作積極性,使其兼有語言與文化傳播的動力和能力;另外還要著力構建教師之間、師生之間課外交流的平臺,加深教師之間、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并創造條件,讓教師有時間、有空間、有能力與學生進行課內外的語言文化交流,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親身感受中國優秀文化的魅力,加深對中華文化的感情。

    4.千方百計編寫出具有明確留學生針對性和鮮明中國當代文化特色的專業教材

    中文和中華文化要實現世界化,關鍵是教材。教材的文化元素對語言教學中的文化傳播質量至關重要,而目前的很多國際中文教材因編寫和出版年代久遠,內容陳舊,普遍與現實脫節,無法真實反映出當代中國的真實面貌,也就無法使留學生通過教材了解到真實的中國。另外,由于這些教材更關注語言知識,相對忽略文化知識,所以教材中的文化成分多作為理解語言文字的輔助材料,缺乏邏輯性和系統性,也缺乏文化應有的時代敏感度。

    目前,中國的留學生群體較以前已經發生很大變化,留學生教育已經從以前的精英教育轉變為目前的大眾教育,從“象牙塔”轉向了大市場。而國際中文教材對此變化卻應對乏力,手段單一,觀念陳舊。因此,各相關教育機構及部門應科學研究,通力合作,基于中文與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的現實和長遠需要,加強調研,組織專業研發團隊,編寫出既能包孕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同時又能反映出當代中國社會風貌和鮮活的中華文化元素的國際中文教材。同時利用現代的科技優勢和教育技術手段,開發針對不同層次留學生的多媒體課件和輔助教材,研發網絡交流平臺和遠程教育系統,多層面、多角度開發教材的中華文化價值。同時利用逐漸成熟的文化產業市場向世界推廣,在推動中文和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的同時,也讓世界了解了中國。

    相關教育機構應繼續創新留學生“中華文化經典誦讀”等文化傳播形式,探索多種形式的中文與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的途徑和方法。

    很多留學生就是通過中華文化經典開始對中國產生興趣,目前在留學生中開展的“中華誦”“中華經典詩文誦讀”“中華經典詩詞誦讀”都很受歡迎。中華文化經典博大精深,讓留學生不但會讀,而且能懂,才應是誦讀的最終目標。要實現這一目標,需要相關機構和部門認真研究,創新形式,綜合開發,深入挖掘,注重實效,讓留學生知言明義,一次誦讀,留芳終生,這樣才能將這一文化品牌工程經典化,成為留學生與中華文化之間的橋梁。如何使留學生不但會誦讀中華文化經典,而且能理解中華文化經典的經典之義,將是本課題研究的重點之一。

    【責任編輯:嚴玉潔】
    同濟大學國際文化交流學院教授、院長,國家語言文字推廣基地常務副主任,國際中文教育信息化實踐與研究基地執行主任
    男女啪啪激烈高潮喷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