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學家是特定文化、歷史、時代、社會事件的見證者和親歷者,他們以中文為工作語言,從事中文教育與中國思想文化研究??梢哉f,每位漢學家都是一部中文學習史和中華文化海外傳播史,深度挖掘世界漢學家學習中文與傳播中華文化的經驗、教訓、普遍性問題和對策、基本規律等,在此基礎上建構中文與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的個人史、國別史、洲別史和世界史,進而以當下和未來中文與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的現實需要為指向,基于漢學家個人漢語學習史總結,提煉群體性歷史經驗,進而形成系統性創新理論,指導當下和未來中文與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的具體實踐。在借力漢學家推動當下和未來的中文與中華文化國際傳播更加精準有效的同時,建構并創新新時代中文與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理論體系、中國特色對外文化話語體系,提升新時代中國國際話語權,同時引導世界漢學發展與新時代中國發展同步同行,中外合力共建“一帶一路”、人類命運共同體。
歷史上的中國與新時代中國的故事同樣豐富多彩,中國智慧始終是人類智慧的重要組成部分。世界各國漢學家學習、認知、理解、認同、傳播中文和中華文化的歷史,是世界漢學家中文與中華文化國際傳播個人史的跨語言、跨時空的大聚合,是聚焦中文與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的世界范圍內的各種相關知識體系和理論體系的有機總和。將漢學家個人豐富的學習經驗和理論思考凝練升華,可以推動創新中文與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理論體系、中國特色對外話語體系、提升中國的世界話語權,使中國故事以漢學家為媒成為世界故事,使中國智慧更直接推動世界更和諧發展,中外合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語言互通是民心相通的前提,民心相通是中外人文交流的基礎。有共同信仰、價值觀、語言、種族、文化、宗教背景的人之間往往更容易相互信賴。社會心理學家紐卡姆(T. N. Newcomb)在實驗中證實,態度和價值觀越是相似的人,相互之間的吸引力也會越大,即“自己人效應”。中華文化內蘊深厚、博大精深,但世界各國文化生態迥異,與中國的歷史淵源和當代交集各不相同,而世界漢學家在國際視域下從話語維度、價值維度、評價維度闡釋和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中國當代價值觀念,則可利用“自己人效應”,為本國/本語種人民提供認知、理解、認同、闡釋和傳播中文和中華文化的“自己人”范式。事實證明,這是中文與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的一種非常有效的方式,但目前尚未引起足夠的重視。
為此,我們要深度解讀漢學家中文觀、中華文化傳播觀、中國觀的形成和發展歷程,建立起搶救性發掘、保護和開發漢學家口述中文與中華文化國際傳播史的規?;?、集約化、技術有形化的數據集合系統,以拯救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文與中華文化世界化的珍貴歷史資料,以新時代中文與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為中心重新梳理世界漢學版圖,并以多模態符號融合使歷史經驗生成新的史學價值、時代價值和社會價值,在不斷推動中文與中華文化國際傳播更加在地化的同時,深耕遠拓,進一步擴大世界漢學研究的問題域和學科邊界。
未來,基于人工智能和元宇宙概念和技術,中外合作機構應協同建立世界漢學家中文與中華文化國際傳播史數據庫,復現中文與中華文化海外傳播的歷史場景和鮮活經驗,并在不同時空維度下,基于漢學家自身的社會語境和學術傳統向度,歷時考察漢學家在不同歷史階段與中文和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發展面貌的關系,發現并進階地闡發中外文化關系特質,通過共時對比、反觀由漢學家傳播的中文與中華文化在所在國同文同種、同宗同源文化中的傳播聲量、文化間的多重互文和對話關系及其互文意義的再生產和影響,聚焦解析輿情差異,探尋洲別、國別傳播樣態異質與同構的規律,建設中文與中華文化國際傳播典型案例庫,勾勒傳播歷程動態譜系的全貌輪廓,指導當下和未來的中文與中華文化國際傳播能在歷時與共時鉤織的時空視域內更加精準定位傳播對象,精準選擇傳播途徑,科學預測并實現傳播效果。這不但可以搶救性發掘、開發和保護漢學家傳播中文和中華文化的不可再生珍貴史料及其經典價值,而且可以基于中文與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的現實需要,辯證吸納漢學家的中文和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的經驗和理論,進一步完善中文與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理論體系和中國特色對外話語體系,進一步提升中文與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的能力和實際效果,并基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制定未來中文與中華文化世界化的可持續發展策略體系。
以漢學家的中文學習史與中華文化國際傳播史為參考建構的中文與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理論體系更具有世界性,與世界不同的話語體系更容易溝通,從而能更有效消除世界上某些國家、尤其是西方國家對中國文化的“目的性”構陷和固有敵意,實現相互認同。這將成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的新形態和新特點,對創新具有世界引領性的中國特色對外文化話語體系,也將提供有益的借鑒和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