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強調“實施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普及攻堅和質量提升行動,提高全民語言文化素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是中華文化的載體,也是基本元素,中華文化的傳承、弘揚與創新發展必須通過中文來實現。以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為目的的中華語言文字的傳承發展,既是中華民族歷史延續的基礎,也是新時代中國文化自信自強的基礎。這是新時代中國語言文字發展的動力,也是目標。
中華文明的歷史發展,靠語言文字得以證實;中華文明的未來延續,依然要靠語言文字。沒有語言文字,中華文化就是無源之水、無米之炊、無木之林、無雨之云;沒有語言文字,中國的國家觀、民族觀、世界觀、人生觀、道德觀就是空中樓閣、水中星月、風中酒香;沒有語言文字,中華民族就是一團散沙,社會結構和治理就會雜亂無序,不知民族之根在何地,民族之魂在何處……
語言文字“鑄國魂、留祖根”,事關中國國家形象,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基本途徑。目前外來語言帶來了隱秘而強勢的影響甚至壓制:一是以網絡視頻、影視文學作品等形式直接影響中國國民教育體系和日常生活,日用而不覺,局部仍很強勢;二是以語言學理論、翻譯理論、傳播理論、科技創新成果等形式促使中國人趨于接受西方的思維方式;三是直接削弱青少年以國家語言文字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動力;四是混淆中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蘊含的傳統道德觀和價值觀,削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責任感等等。對此,我們必須上下一心,中外一體,積極妥善應對:一是加強組織領導,加強整體規劃,提升各級各類學校以語言文字鑄魂留根的意識和能力;二是加強國民和媒體辨識能力,提升國民精神素質,自覺抵制庸俗暴戾語言,加強國民語言文字的安全認識和語言文字資源認識,自覺發現和保護民族語言文字遺產;三是加強宣傳引導,提升全民中華民族語言文字共同體意識,正確認識民族語言與民族團結的關系,協同推廣,協同傳承;四是加強語言文字與人工智能等交叉融合,形成“專業+語言文字”復合型人才培養聯動機制,加強人才和資源區塊鏈配給和共享機制,解決區域不平衡難題;五是加強統籌統管,共建教育資源數據庫,打造數字化、智能化“空中課堂”,共享精品資源,開發統一課程、教材、文化品牌等等。
語言貫古今,文字載中華。中華文明要靠一代代中國人繼承傳承,政府、社會各界、教育系統要進一步提高認識,協力組織實施誦讀、書寫和體悟活動,深入挖掘經典作品中豐富的人文精神,激發學生和社會民眾的愛國主義精神,培養健康的審美情操。要進一步提高語言資源保護意識,加強語言規劃,開展瀕危語言、跨境語言等調查保護,廣泛動員全社會共同關心愛護,利用科技優勢,圍繞區域語言保護進行一體化設計,發掘語言資源的政治、經濟、文化價值,建設中國語言資源庫,開發、開放語言文化資源展示平臺;結合留學生教育,推動中國語言資源保護經驗世界化。要進一步拓展深化內地與港澳、大陸與臺灣語言文化交流,深入調研港澳臺語言生活現狀,圍繞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教學與研究,與港澳臺教育機構深度合作,全方位調研中文教學、普通話培訓、普通話推廣普及和實際使用等狀況,基于調研策劃、合作開展語言文字傳播和宣傳活動等工作,研發當代中國文化教材,搭建國際中文教育與中國文化學習的數字化平臺,助力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普及推廣工作長遠發展。
語言文字是教育強國的基礎,也是中國之所以為中國的基礎。語言文字傳承與發展不只是知識的傳承與發展,而且是國家、民族特性的延續。因此,中國語言文字工作必須扎根中華大地,把每一個字都變成文化的種子,落地才能生根,根繁才能葉茂,眾木才能成林,眾林才能構成繁榮共生的中國語言文字發展新格局,無論年齡老幼,無論民族區域,一體推進,創新形式,形成中國語言文字工作的理論體系和話語體系,在全面普及的基礎上一體提高國民語言文字意識和能力,讓跨越時空、綿延流長的中華語言文字永存,永傳,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