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課堂教學這一復雜而多元的教育活動中,追問技能猶如一把精巧的鑰匙,能夠開啟學生深入思考與知識內化的大門。有效的課堂追問不僅僅是簡單的問答延續,它是一種富有策略性的教學藝術。教師通過追問,可以引導學生從表面的認知邁向深層的理解,從模糊的感知走向清晰的把握,從而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力,促進課堂的互動與知識的動態建構。然而,在實際的課堂教學場景中,許多教師在追問技能的運用上存在著諸多不足,如追問缺乏深度、時機把握不當、追問方式單一等問題。因此,深入探討如何提升教師的課堂追問技能具有極為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意義,這不僅有助于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質量,更是培養學生高階思維能力和創新精神的關鍵舉措。
課堂追問的內涵
追問,是在課堂師生互動過程中,教師基于學生的回答進一步提出的問題。它不是簡單的重復提問,而是一種有目的、有層次的探究性提問行為。例如,在數學課堂上,當學生回答出一道幾何題目的部分解法時,教師追問“你為什么想到從這個角度去構建輔助線呢?”這個問題是在學生初始回答的基礎上,深入探究其思維過程。
追問與普通提問的區別。普通提問往往側重于獲取一個既定的答案,如“三角形內角和是多少?”而追問更關注答案背后的思考邏輯、知識聯系和思維拓展。普通提問可能是一次性的問答交流,追問則是一個連續的、層層遞進的思維引導過程。例如,在語文課文分析中,普通提問可能是“這篇課文的作者是誰?”追問則可能是“作者的生平經歷對他的創作風格有何影響?這種風格在這篇課文中有怎樣的體現?”
從追問的層次來看,可以分為如下幾層:
低層次的追問。主要是對事實性知識的簡單澄清。比如在歷史課上,學生說“文藝復興是一場思想解放運動?!苯處熥穯枴澳悄隳苷f出文藝復興開始的時間嗎?”這有助于學生鞏固基本的史實知識。
中層次的追問。涉及對知識的理解和簡單應用。例如在物理課上,學生解釋了牛頓第二定律的基本公式,教師追問“如果物體的質量增加一倍,在相同的力作用下,加速度會如何變化?”這促使學生運用所學公式進行分析。
高層次的追問。聚焦于知識的綜合、評價和創新思維。如在藝術課上,學生展示了一幅繪畫作品并闡述了自己的創作思路,教師追問“你這幅作品在色彩運用上與傳統同類型作品相比有哪些突破?這種突破對表達主題有什么獨特意義?”這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對藝術作品更深入的理解。
從追問的類型來看,可以分為如下幾種:
類比型追問:這種追問通過比較已學知識與新知識,幫助學生鞏固舊知并理解新知的概念。例如,在反比例函數的教學中,教師可能會詢問:“我們是如何研究正比例函數的呢?”然后引導學生思考反比例函數的研究方式,從而幫助他們理解新知識。
?
遞進型追問:遞進型追問涉及逐步深入的問題,幫助學生逐步深化對問題的理解。例如,教師可能會從一個簡單的問題開始,逐步引導學生探索更復雜的答案,這種方式可以幫助學生看到問題的不同層面,增強他們的邏輯推理能力。
聚焦性追問:聚焦性追問專注于特定的問題或概念,引導學生深入探討。例如,教師可能會集中討論某個特定的數學條件或公式的應用,通過一系列的追問幫助學生完全理解這一部分的知識。
驗證型追問:驗證型追問側重于確保學生的理解是準確和深入的。教師可能會通過提問來驗證學生是否理解了某個概念的工作原理,這種追問幫助學生理解數學邏輯的嚴密性,并鼓勵他們提供更詳細的解釋。
澄清式追問:這種追問用于澄清任何可能的誤解或不清楚的地方,確保所有學生都對問題的理解是一致的。例如,如果學生在討論中表達了不明確的理解,教師可能會追問:“你能更清楚地解釋一下你的意思嗎?”
引導式追問:引導式追問用于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例如,教師可能會問:“你認為這個問題的關鍵點是什么?”或者“你能提出一個解決方案嗎?”
反駁式追問:在學生對某個論點表示不同意時,反駁式追問可以用來引發更深入的討論。例如,如果學生認為某個解釋不合理,教師可能會追問:“你能提供另一個解釋嗎?為什么?”
?
這些追問類型可以根據具體的教學需求和學生的學習進度靈活運用,旨在提高課堂互動性,深化學生的理解,并促進他們的主動學習。
課堂追問的意義
課堂追問是教育發展與學生成長的必然要求。有效的追問如同知識海洋中的燈塔,照亮學生思維的幽徑,引導他們從淺層認知邁向深度理解。探索課堂追問,掌握課堂追問的技能有著十分重要的教育意義。
保持注意力的穩定性。追問可以幫助維持學生的注意力,通過提出有針對性的問題,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從而減少注意力的分散。
激發獨立思考的積極性。通過追問,教師可以激發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例如,在未直接給出答案的情況下,教師可以提出問題,讓學生自行探索和思考,從而培養學生的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增強對話交流的有效性。追問是課堂對話交流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追問,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深入的討論,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和合作,從而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
提高自主探究的能動性。在課堂追問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自主探究,通過提出開放性問題,讓學生自行尋找答案,從而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
增強分析比較的主動性。追問可以幫助學生在比較不同概念或知識點時,更深入地理解它們之間的聯系和區別。例如,通過追問,學生可以更清楚地看到不同數學概念之間的邏輯關系。
促進深度學習。課堂追問是促進學生深度學習的重要手段。通過追問,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教材內容,不僅僅是表面的接受,而是能夠主動探索和構建知識體系。
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思維品質。追問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思維品質。通過不斷的追問,學生可以學會如何更深入地思考問題,如何更全面地看待問題,從而提高他們的思維能力,發展思維品質。
課堂追問是一種極具價值的教學策略,它不僅可以幫助教師有效地傳達知識,更重要的是,它能夠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課堂追問的技能
提升課堂追問技能是教育發展與學生成長的必然要求。有效的追問如同知識海洋中的燈塔,照亮學生思維的通道,引導他們從低層認知邁向深度理解。在當今這個追求高質量教育、培養學生綜合素養的時代,每一位教師都應將追問技能的提升視為自身專業成長的重要環節。只有這樣,我們的課堂才能真正成為智慧碰撞、思想啟迪的神圣場所,學生也才能在富有啟發性的追問引導下,茁壯成長為具有創新精神和獨立思考能力的新時代人才。
第一個技術,追問
問題后的追問,是對某一內容或某一問題,為了使學生弄懂弄通,往往在一問之后又再次提問,窮追不舍,直到學生能正確解答為止。
佐藤學《靜悄悄的革命》說:“多數教師只注意自己教學的進度,并沒去想準確地接住每個學生的發言,未能與那些傾心投球的學生的想法產生共振。還有更嚴重的是,有的教師自己沒接住球還不讓學生去替他撿。長此以往下去,那些投不好球、投偏球的學生就會變得討厭投球”。這說明,真正的追問是建立在認真傾聽學生回答的基礎之上的。
下面這段師生的對話能展現教師優秀的追問技術。
生:父親對我很關心,分別的時候,他囑托我路上要小心??
師:孩子,你用錯了一個詞語。不是“囑托”,是??(生看書)
生:哦,是“囑”。
師:這兩個詞語看起來差不多,可是情味兒大大的不同?!皣谕小笔菍??
生:茶房。
師:“囑”是對??
生:我。
師:“囑托”是叮囑加上??
生:托付。
師:對,托付,把孩子拜托給別人。所以,臨別時,對茶房是既“囑”又“托”。在第三自然段,對茶房是什么呢?(生看書,尋找)
生:再三囑咐。
師:那個時候還不是分別的時刻,所以“囑咐”,還沒有“托”。但這個詞語前加上了“再三”,你看出了什么?
生:父親對茶房說了一遍又一遍,還是不放心。
師:對。這一遍又一遍就是愛啊!臨別時刻,對我,則是“囑”了?!皣凇焙汀皣诟馈庇泻尾煌?
生:“囑”感覺更親切。
師:想象一下,父親叮囑我的內容??
生:很多很細致。
師:父親叮囑我的神情??
生:很溫和,很耐心。
生:也很急切,怕說不完。
師:父親叮囑我的距離??
生:他和我隔得很近,不厭其煩,絮絮叨叨。
師:孩子們,有人說,在這個世界上,只有父母對子女,才會有真正的“囑”啊。明白了嗎,孩子,不能“囑”讀為“囑托”。
追問的時機和場合:當學生狀態低迷,思維膚淺,莫衷一是,鉆牛角尖的時候,追問能激發起探究學習的熱情。
“我想知道你為什么會這樣說?你能給大家解釋一下嗎?”
“我想大家還沒太清楚你的意思,怎樣理解你的觀點?”
“你對這件事是如何認識的?”
“你想一想,我們以前曾經學過類似的問題嗎?“
“再往深處想想看,這個問題說明什么?”
“它和我們平常所接觸到的有何不同?為什么會有這樣的不同?”
“你覺得他們兩個人的觀點有何相同和不同呢?”
第二個技術:佯誤
教師有時要學會假裝不知道?!昂玫恼n堂,就是上著上著,老師不見了?!薄_灣著名教育家李玉貴說。
案例:在一節寫字課上,老師范寫的一個字結構不好,被一名學生發現了。老師本想立即改正,但看到孩子一本正經的可愛樣子,就假裝疑惑,不明白問題出在哪里。全班學生一下子好像發現了新大陸,誰都想說上兩句。這位老師以此為契機,讓學生自由點評,學生們七嘴八舌各有道理,并主動重新糾正了老師這個字的寫法。
佯誤背后,折射的是老師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教師不是持有真理的上帝!佯誤有助于師生成為平等的學伴,將思考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激發他們探究的興趣,讓學生更有自信。
某教師在執教《秋天的懷念》時,在讀“她的肝病常常疼得她整宿翻來覆去地睡不了覺”時,故意把“睡不了覺”讀成“睡不著覺”。一學生舉手說:“老師您讀錯了”。教師乘機問學生“睡不了覺”和“睡不著覺”有什么不同。學生一說:“都是說無法入睡?!睂W生二說:“兩者不一樣,有人身體好好的,也‘睡不著覺’,而‘睡不了覺’是說媽媽病得非常厲害,疼得她不能入睡?!睂W生三說:“媽媽的病非常重,劇烈的疼痛讓她整宿地睡不了,自己身患重病卻仍小心翼翼地關心安慰著自己的兒子,多么堅強、多么無私、多么偉大的母親啊!”學生通過對比,提升了自己的情感,真切體悟到母愛的偉大。
教師要善于“示弱”和“裝傻充愣”。
“這段話老師總是讀不好,你們能幫幫我嗎?”
“他這個觀點我好像沒太聽懂啊,誰能幫他解釋一下?”
“不對啊,我怎么覺得他跟我的說法不一樣???到底是他錯了,還是我錯了?”
“你提的問題老師也不知道怎么回答,下課后我們查查資料再一起討論,好嗎?”
“這節課的知識點有點多,我想畫個思維導圖,卻沒有好的思路,誰能到黑板上做個示范?”
就這樣,教師“傻”了,學生變“聰明”了。
第三個技術:插話
學生是“逗哏”,教師是“捧哏”。捧哏”對“逗哏”講的內容,或同意、或反對、或敬佩、或譏諷、或提問、或補充,話雖簡短卻十分重要,能起到點綴、幫助、渲染氣氛的作用。
插話藝術:教師對學生的學習進行幫助、啟發、鼓勵,特別是在師生對話時,教師更要學會當“捧哏”,通過“捧哏”讓學生的學習更上一層樓。
穿針引線
可“贊”——當學生回答問題時,教師可以用肯定的語氣,如“對”“好”“當然啦”“就是嘛”“沒錯”“可不是嗎”等等,鼓勵學生說下去;
可“疑”——當學生的回答有明顯錯誤時,教師可用“是嗎”“如果這樣的話,那么……”等話語提出自己的疑問,糾正學生的思維;
可“吐”——就是先肯定再否定,如“你的回答很有條理,只是聲音低了點”,“你的聲音真好聽,只是有幾個讀音讀錯了”;
可“引”——當學生回答問題想說又說不清時,教師可提供一些詞語,提供一些句式等引導學生說清。
煽風點火
在課堂教學中,當學生不想、不敢讀和說時,教師要“煽風”,想辦法激發學生讀、說的興趣??蛇\用鼓勵性的語言,如“不要怕,說錯了不要緊”“不錯,繼續說”等,并在課堂上采用比賽、評獎等方法激勵學生。當學生在讀、說的過程中遇到困難,讀不下去或者說不下去的時候,教師要“點火”,再次點燃學生說、讀的信心。
一位教師在教學《鎮定的女主人》時,有名學生給“姆”字組詞時說:“養母”的“姆”。班上學生嘩然。教師微笑著示意其他學生安靜下來:“你們別急,他沒說錯,只是沒說完!”接著又轉向那名學生,“你說得對,是‘養母’的‘母’……”學生在教師的點撥下頓悟了,連忙說:“是‘養母’的‘母’加上一個女字旁,就是‘保姆’的‘姆’了?!苯處熢趯W生表達的火焰將要熄滅時,又重新點燃了學生說的信心。
火上澆油
在課堂上,當學生學習的“火”在燃燒時,教師要“火上澆油”,讓這“火”燒得更旺。
【案例】師問:“圖上畫了什么?”生答:“畫了小草、柳樹還有小鳥?!睅熣f:“你能說具體點嗎?如小草、柳樹怎么樣?小鳥在干什么?”生答:“小草嫩嫩的,柳枝長長的,小鳥在空中飛來飛去?!睅熣f:“不錯,有進步。你能再把句子說得更生動些嗎?你可以把它們當作人來說?!鄙f:“一棵棵小草從睡夢中醒來,它們破土而出,舒展著它們幼嫩的綠葉。柳樹像美麗的姑娘在春風中翩翩起舞。天上的小鳥飛來飛去,快樂地唱著動聽的歌曲?!蓖ㄟ^教師的一步步引導,學生的語言由不具體到具體,由不生動到生動,學生越說越好,思維和語言得到了發展。
挑撥離間
教師要豎起耳朵傾聽,如果發現“漏洞”,隨即“挑撥離間”,引導學生之間互相質疑,互相辯論。
【案例】教完《孔子游春》“孔子論水”那段后,一名學生舉手說:“我覺得水不是真君子,因為水發起怒來,會沖毀家園,毀滅城市,給人們造成巨大的損失?!苯處熞宦犛X得很新鮮,隨即“挑撥離間”:“他說得似乎很有道理,誰有不同意見,對他進行反駁?”話音剛落,一名學生反駁道:“我覺得水是真君子。水的這些暴行說到底是人類自食其果,人類不注意愛護它們,亂砍亂伐,向水中排放廢水、亂扔垃圾等,所以水才給人類一點顏色瞧瞧。
第四個技術:評價
在如下的比較中認清評判的內涵。
評價:教師對學生回答的內容進行評論。
追問:教師針對學生的回答展開追問。
更正:教師對學生回答中的錯誤答案進行更正。
重復:教師重復學生的重要答案。
重述:教師變換不同詞語重述學生的答案。
歸納:教師將學生的答案進行梳理,條理化。
查核:教師查核其他同學是否理解或贊同該回答。
延伸:教師根據學生的答案,聯系其他內容,引導學生回答另一問題。
擴展:教師根據學生的答案,引入新的學習內容,讓學生思考更深的問題。
課堂評價不僅是對學生學習成果的評估,更是一個促進教學改進、激勵學生學習、推動教師專業發展、增強課堂互動、培養批判性思維和實現個性化教學的重要工具。
一個失敗的案例:
一位教師在講述初中歷史“武則天”的時候,提出了一個問題:“中國歷史上有幾位女皇帝?”
一位同學說:“兩位?!?/p>
老師追問:“哪兩位?”
同學回答:“武則天和慈禧?!?/p>
老師沒有進行評價,而是叫了另一位同學,問:“中國歷史上有幾位女皇帝?”
同學2:“中國歷史上只有一位女皇帝——武則天?!?/p>
然后老師請同學坐下,重復了第二位同學的話“中國歷史上只有一位女皇帝——武則天”,但并沒有對第一位同學的回答作出評價。
這一教學片段中,教師沒有及時對第一位同學的回答做出解釋,或許會讓該同學疑惑為什么慈禧不是女皇帝。教師在課堂提問中缺乏及時的評價,可能會影響學生對某一知識點的理解,也會影響教師對該同學學習狀態、自身教學效果的把握。
一個成功的案例:
生1:我認為平行四邊形是軸對稱圖形,因為平行四邊形分成兩個部分,就可以完全重合了。
師:其他同學認為呢?
生2:不是,因為平行四邊形沿著對稱軸不可能重合。
師:我想和你握一握手!握手并不是因為我贊同你的意見,而是因為你給我們的課堂帶來了第二種聲音。大家想一想。如果我們的課堂只有一種聲音,那是多么的單調??!
以“軸對稱圖形”的學習舉一個例子,當學生已經學習了軸對稱圖形的概念后,教師出示了一組圖形讓學生判斷它們是否是軸對稱圖形,其中有一個一般的平行四邊形。師生之間發生了一段對話:
生3:我們可以動手剪一下這個圖形,能不能沿著軸線剪成完全相同的兩個部分,不能剪的話,就不是軸對稱圖形了。
在學生再次進行操作實踐后,第一個學生改變了自己的看法,知道了平行四邊形不是軸對稱圖形。
師:你的退讓讓我們更接近真理!
老師沒有急于給出“標準答案”,而是重視學生的自我評價。在第一個學生回答之后,通過征求其他學生的意見引入學生評價;給第二位同學提出的不同觀念以肯定;隨后將問題拋給學生,鼓勵學生給出不同觀點和原因。在這一過程后,第一位同學主動調整了自己的觀點,由同伴評判達到了自我評價的積極結果。
隨著教育教學理念的不斷演進和教育技術的持續革新,課堂追問技能的提升有著無限的發展潛力和廣闊的探索空間。我們期待未來的教師能夠站在更高的視角,運用更先進的教學方法來優化追問策略。通過大數據分析學生的學習困惑點從而精準追問,借助虛擬現實等技術營造更具沉浸感的追問情境。相信在全體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課堂追問將成為一種藝術,一門科學,它將深度融入教學的血脈,為學生打開一扇又一扇知識與智慧的大門,讓教育的花園因富有深度與活力的追問而繁花似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