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li id="aa00a"></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li>
  • 孫宜學  >>  正文
    方言進留學生課堂:可行性與必要性
    孫宜學
    2025年02月17日

    國際化辦學水平是衡量一個城市國際化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而城市尤其是上海、北京、廣州這樣的國際化都市,也一直將躋身世界國際教育交流中心城市作為自身發展目標。隨著各地教育國際化水平的進一步提升,距離這一目標的實現越來越近,但要實現這一宏偉藍圖,仍需全社會形成共識,尤其是各高校等教育機構精誠合作,共同研究,資源共享,優化結構,充分發揮高校集群作用,在服務于國家整體留學生教育戰略的同時,創造出留學生教育的地方特色模式。在充分發揮地方高校集群優勢的同時,實現各高校自身的發展機遇,在資源共享的基礎上實現利益共享,有效擴大當地留學生的整體招生規模和留學生教育特色。

    留學生教育作為實現國際化建設目標的一個重要環節和主要內容,是各地政府和高校都非常重視的工作。作為最集中、管理最規范的外國人群體,如何將他們培養成推動地方文化國際化的“聯合國團隊”,隨著中國地方經濟的主動性越來越大,也越來越得到各地政府和教育界的關注。但因為留學生管理體制的特殊性,留學生融入當地文化的渠道較窄,參與度低,尚未發揮出明顯作用。鑒于留學生,尤其是國際中文教育專業的學生以學中文為主,可以嘗試從語言教學入手,通過推動方言進入留學生教學體系,打通留學生融入當地的入口,這樣不但可助推各地的留學生教育更加健康、有序融合,而且可以使各地方言作為中文的有機組成成分,成為留學生理解地方文化、將來助力地方經濟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手段。

    隨著越來越多的外國企業、機構進駐中國,對懂中文包括方言的所屬國人才的需求也越來越大,尤其是在當地生活過一段時間、熟悉中國國情、地方情況的外國人才的需求很大,這就客觀上使地域文化成為吸引外國留學生的重要元素,也提醒各地注意發掘地域文化中的國際元素,推進與世界的接軌。地方文化為高校拓展留學生生源,以及國際人才培養的社會化提供了土壤和機遇,尤其是培養基于地方文化特色并適應地方文化的外國從業者,提供了進行語言教學和實踐培養的機遇,也使當地高校的留學生教育因此獲得了新的發展機遇。

    一個簡單的邏輯是:來華留學生到中國后最先接觸的是就讀學校所在地的文化和語言(普通話、方言),進而了解和理解中國文化;而要實現各地國際化建設目標,也需要各地不但要培養“知華、友華”的留學生,也同時要注重培養留學生的“土色”,即地方特色、地方味道,為各地的未來發展積蓄國際人才。

    來華留學生總是以學習中文開始中國文化之旅的。語言環境是語言學習的決定性因素之一,如在國外大學學習中文的學生,由于缺少相應的中文語言環境,學習效果都大打折扣。顯然,語言學習的實效與語言環境密切相關。留學生學習中文,即使同在中國,也受不同地區語言環境的影響。

    以漢語為例。漢語大致有七大方言, 即北方方言、吳方言、湘方言、贛方言、客家方言、閩方言、粵方言。漢語的方言是漢民族共同語的地域分支,也是漢民族各類型的文學藝術和民俗文化形成和發展的基礎,與地方文學藝術的多樣化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系。方言詞匯的差異往往能反映出不同地方的民俗文化特征。

    留學生在中國要學的首先是普通話,是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所以,方言教學并不是留學生教學計劃的必要成分,如同全國所有的課堂都要求普通話授課一樣。但眾所周知,方言本身也是一種文化,中國共有130多種語言,而每一種語言都是一種文化的體現,而每一種方言文化也都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尤其是在經濟發達地區學習的留學生,方言學習的需求會比較強,教育機構應順勢而為,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適當開設方言課程,讓有意向學習當地方言的中外學生都能找到學習的課堂。這樣不但可以豐富留學生在中國的學習體驗,感受到中國語言與文化的豐富性,而且可以更加直接地推動留學生們通過學習所在地的方言,盡快融入當地的生活文化,消除異國學習的陌生感,加深對中國語言文化環境的認同感,這對穩定他們的學習情緒,提高學習效率,促進中外學生的交流,顯然都具有積極作用。

    方言教學是一種多元文化的傳播方式和手段,是提高中文教學和中國文化課程教學質量的新途徑。留學生從了解一種地方文化的角度來學習方言,與學習普通話并不矛盾。在對留學生的漢語教學中,應在避免方言的不利影響的前提下,積極主動地發揮方言對傳播中華文化的有利影響,并借此提高留學生融入中國社會與文化的積極主動性,在生動的語言和文化交際活動中進一步提高學習中文的成就感,消除心理障礙,推動他們更深入地理解中文、理解中華文化的豐富內涵。

    學習方言,首先是留學生生活的需要。在當地的大學學習,留學生們每天早晨在路上買早點,和宿舍樓的阿姨、清潔工師傅打交道,到超市、商場購物,耳邊一直聽到方言,久而久之,他們就對這種比普通話還普通的方言產生了興趣,生活在這種城市語言環境中的洋學生越來越覺得,不懂這種語言會給日常生活帶來很多不便。

    學習方言,是為了更好地與當地的中國朋友交流。留學生在學習期間都會交一些當地中國朋友,他們會發現這些中國朋友其實生活在方言環境里,和家人在一起,和朋友在一起,常常說方言,讓不懂方言的外地人或外國人一頭霧水,如同陌路。這些經歷讓他們覺得,要在當地學習、生活甚至工作,會說方言是必要的。否則就找不到“當地人”的感覺,更不可能融入學習所在的城市。

    學習方言,是未來進一步發展的需要。一些留學生讀書期間可能會漸漸感覺到當地文化的吸引力,希望畢業后能在當地找到發展的機會,如繼續留在當地讀研深造,或到跨國企業等外國駐當地機構工作。

    學習方言,是為了進一步學習和研究地方文化的需要。有的留學生選擇在某地讀書,就是因為事先通過某種途徑對當地已有所了解,或是地理位置,或是地方特色小吃,或是地方風俗,或是當地有自己的朋友等等。學習方言,有助于他們今后更好地研究自己已經喜歡上的當地文化。

    當然,留學生學習方言的原因和動機各自不同,有的留學生是希望通過學習方言掌握更多的語言學習技巧,提高自己的中文水平;也有的留學生本來就對中國的語言文字和地方方言有濃厚興趣;也有的留學生只是為了給自己的留學生活增添更多的樂趣。

    方言教學需要方言教材,在留學生教育領域,方言教材幾乎還是空白。有條件的高校應組織專業研發團隊,編寫出能真實反映地方文化特色、簡便易學、口徑適度的應用型方言教材,并從方法和觀念上帶動留學生教材的改革。與此同時,基于當地高校留學生培養的基本要求和留學生學習中文的規律和語言教學規律,立足于當地獨特的語言文化環境,開發設計具有當地留學生教育鮮明特色的考試體系,在題型、內容、考試環節、質量評估等方面突出地方特色,既適應考查留學生中文交際能力的實際水平,也可作為當地高校留學生培養質量的綜合評定標準之一。

    【責任編輯:嚴玉潔】
    同濟大學國際文化交流學院教授、院長,國家語言文字推廣基地常務副主任,國際中文教育信息化實踐與研究基地執行主任
    男女啪啪激烈高潮喷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