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li id="aa00a"></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li>
  • 汪毅夫  >>  正文
    閩臺宗親文化叢談
    汪毅夫
    2025年05月17日

    宗親文化的核心是宗族制度,宗族制度有兩個要點,嫡長子繼承制和大宗、小宗的分別。閩、臺民間對于宗親文化的核心、宗法制度的要點,有一個簡明的概括:“世世代代嫡長子統族人主始祖(始遷及初有封爵者為始祖)墓祭百世而不遷”者為大宗,“高祖傳至玄孫統三從兄弟主高祖廟祭至其子五世則遷”者為小宗。

    福建在歷史上經歷過中原移民開發的歷史階段,移民聚族而居的傳統,形成了福建眾多的宗族鄉村。林耀華《義序的宗族研究》說:“義序是一個鄉村,因為全體人民共同聚居在一個地域上,義序是一個宗族,因為全體人民都是同一個祖先傳衍下來。前者為地域團體,后者為血緣團體。義序兼并前后二者,就是一個宗族鄉村”。福建的鄉村絕大多數屬于宗族鄉村。舉例言之,我曾見清代末年福建南靖縣衙門的一個文件,該文件記該縣各社(即各村)社名和居民姓氏。該文件表明,全縣共有631個社(村),其中543個屬于一社(村)一姓的宗族鄉村。上世紀80—90年代,福建的宗族鄉村還基本上保留原有數量和原有形態。在臺灣,福建移民及其后裔一直是臺灣人口構成的大部分,臺灣民眾的祖籍地80%在福建。于是,臺灣民眾返鄉探親的主要去處之一是福建,是福建的宗族鄉村。于是,返鄉探親有了歸宗認祖的意涵,其理至明也。

    閩、臺兩地宗親有共修族譜的歷史傳統。這里舉三個事例:1.清雍正年間,福建南靖賴氏為修族譜向閩、臺宗親發布啟文,要求各地宗親“佐予不逮,各將分裔歷考精詳,惠寄前來,隸登分冊,搜采遺文,恒因根而振葉,旁求逸序,爰沿波而討源,庶百干千支,端緒可尋,卷帙能載。青藍之父子,雖隔世可知;金石之友昆,即易時日不紊”;2.福建晉江《玉山林氏宗譜》記:清代嘉慶年間,林氏宗親林正興在臺經商,為玉山林氏修譜“積金滿千,公鳩佛銀,交入行中,言念族譜未修,以為修譜之用,又自加捐以補足”;3.福建泉州《蓬島郭氏家譜》記:郭氏宗親郭騰蛟,“自其祖徒居臺灣苗栗郡苑里莊貓盂,公生長地,與蓬島祖居遠隔萬里”,“當光緒庚寅(1890),我祖三修譜牒,公親率其子若侄,越重洋歸來相視,并為其一派先靈填還冥庫,雖云從俗例,亦屬孝子順孫所用心。今家乘四修,其孫木火又能慷慨贊成捐銀二百元以助經費,可見公雖身在海外,而其水源木本之念,實相勿替”。

    【責任編輯:許聃】
    全國臺灣研究會會長,教授
    男女啪啪激烈高潮喷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