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人謝肇淛《五雜俎》記:“萬歷三十七年己酉五月二十六日,建安山水暴發,建溪漲數丈許,城門盡閉。有頃,水逾城而入,溺死數萬人,兩岸居民樹木,蕩然如洗。驛前石橋甚壯麗,水至時,人皆集橋上,無何,有大木隨流而下,沖橋,橋崩,盡葬魚腹。翌日,水至福州,天色晴明而水暴至,斯須沒階,又頃之入中堂矣。余家人集圍中小臺避之,臺僅尋丈,四圍皆巨浸矣,或曰:‘水上臺,可奈何?’然計無所出也。少選妹婿鄭正傳,泥淖中自御肩輿,迎老母暨諸室,至其家,始無恙,蓋鄭君所居獨無水也。然水迄不能逾吾臺而止,越二日始退。方水至時,西南門外,白浪連天,建溪浮尸,蔽江而下,亦有連樓屋數間,泛泛水面,其中燈火尚熒熒者;亦有兒女尚聞啼哭聲者,其得人救援,免于魚鱉,千萬中無一二耳。水落后,人家粟米衣物為所浸漬者,出之,皆霉黑臭腐,觸手即碎,不復可用。當時吾郡縉紳,惟林民部世吉,捐家貲葬無主之尸,凡以千計。而一二巨室大駔,反拾浮木無數,以蓋別業,賢不肖之相去遠矣?!?/p>
明萬歷《福州府志》記;“萬歷三十七年五月二十六日,大水入城”,“風雨彌旬。初六日,貢院內水深數尺,文場垣舍傾壞,巡按御史陸孟祖改初場試期,至初十日始入試”。
道光《重纂福建通志》記:“上游洪水,澎湃而下,城外水漲丈余,漂尸敗椽,蔽江塞野,五晝夜不絕,水皆鹵濁色,人不敢飲于冮者匝月,捐貲葬尸千余”。
近人陳遵統《福建編年史》記:“明萬歷三十七年己酉(1609)五月二十六日,建安山洪暴發,翌日,水至福州,死于水者極多”條下記:“閩中盛夏之時,上游山洪驟漲,由建寧而延平、而福州,沿岸一帶,朝發夕至,漂屋廬、淹人畜,固屢見不一見之事。而據紀載所及,則萬歷己酉五月之水,其受害之重大,為前乎此,后乎此者所罕見”。
《福建省志?大事記》(2000)“萬歷三十七年(1609)”條下記:“五月,福建大水,閩北建寧等府被淹死者甚眾,臨期舉行的鄉試會考也被迫改期”。
上記資訊,記錄了1609年建甌大水波及福建省會福州、致福建省級科舉考試(福建鄉試,俗稱考舉人)延期舉辦的情形。
明代設建寧府,府治在建安、甌寧二縣城中(今稱建甌)。同城而有二縣,如福州城曾有閩縣、侯官二縣也。
附帶言之,2006年6月,建甌遭遇50年一遇的洪災,建甌考區延期舉辦高考。當年,我隨同福建省政府辦公廳、教育廳工作人員,在建甌全程見證“一切為了考生,為了一切考生”的暖心場景。在我看來,“一切為了考生,為了一切考生”比郭沫若“一切的一,一的一切”句更有詩意。當時,我也來了一句:“我為考生預訂一個好天氣,不冷不熱不下雨”。我當過考生、也當過考生家長,我預訂的是每年考季都有的好天氣、好運氣哦。老人慈祥地祝福大家!
本文作者汪毅夫 全國臺灣研究會會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