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北京貢院(又稱順天貢院)毀于侵占北京的八國聯軍。毛曉陽教授《清代貢院史》(福建教育出版社2024年版)記:“1900年5月,以英、美、法、德、俄、日、意、奧為首的西方列強以‘保護使館’為名,決定聯合出兵鎮壓義和團。是年8月,八國聯軍侵占北京,并于次年逼迫清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條約除要求清政府道歉、賠款外,還特別強調‘將諸國人民遇害被虐之城鎮,停止文武各等考試五年’。而在北京被占期間,順天貢院也遭受了戰火重創。據當時新聞報道,‘北京貢院因洋人修蓋兵房,拆磚便用,已成平地’。而據時任順天府尹陳夔龍(1857-1948)光緒二十七年(1901)七月十三日所奏《貢院被毀情形片》,1901年6月德國軍隊撤出北京時,將貢院交還順天府管理,順天府尹和大興、宛平知縣實地查勘,發現‘所有號舍、房間各門座十毀七八,聚奎堂、監臨堂、至公堂亦多被拆毀’。鑒于《辛丑條約》中有五年內停止北京所有考試的條款,且因經費短缺無從籌集,陳夔龍不得不提議對順天貢院暫緩維修、加強巡查。為此,清政府于光緒二十七年(1901)十月接受劉坤一等大臣的建議,將本應在當年舉行的光緒皇帝三旬萬壽辛丑恩科會試和即將在光緒二十八年(1902)舉行的壬寅正科會試全部‘歸并壬寅年舉行’。同時,由于‘河南地居適中,毗連直隸’,故決定"所有順天鄉試著于明年八月間暫借河南貢院舉行,河南本省鄉試,著于十月間舉行。次年會試,仍暫就河南貢院辦理”。
1905年,江西學政黃均隆因考題“問題”,遭江西英國傳教士、英國駐九江領事和英國駐華大使聯手控告。這年三月,黃均隆照例到江西省內各地主持院試(童生試之第三階段考試)。他“在饒州府屬之鄱陽、德興兩縣考試,出有策論一道。其題曰外人華服傳教,謀殖民于中國,借便私圖;中人西裝游學,受教育于外國,輒多流弊。國勢既殊,人心亦異,亟應昌明圣道,保合民德策”。正如當年禮部總體上的肯定意見,“查該學政所出題目,系欲維持士心,使人知忠君愛國,務為根柢之學,本無不合”。然而,題中“牽涉傳教,有借便私圖一語致貽口實”(《清末教案》第3冊第758—759頁,中華書局1998年版),當地“主教疑均隆譏己,電訴于朝,即傳旨申飭”(胡思敬《國聞備乘》卷二,中華書局2007年版),乃通過英國駐九江領事“電訴”于英國駐華大使,由該大使致函清廷外務部,再由外務部轉禮部提出處理意見。于是,江西學政出題試士,“使人知忠君愛國,務為根柢之學,本無不合”,卻招致英國傳教士和英國領、使聯手告狀!
清代末年,民族弱亂至于極矣,連讀書人的考場、考期、考地、考題和考官,也受到外國列強的破壞、干擾和傷害,令人氣憤!
本文作者汪毅夫 全國臺灣研究會會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