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人徐珂《清稗類鈔》記:臺灣臺南鄭成功祠有聯云:“由秀才封王,支持半壁舊山河,為天下讀書人別開生面;驅外夷出境,自辟千秋新世界,愿中國有志者再鼓雄風。聞上聯為唐景崧所擬,屬對者丘倉海也”。唐景崧在臺灣歷任臺灣兵備道、臺灣布政使和署理臺灣巡撫;丘倉海即丘逢甲,臺灣進士。唐景崧在臺灣兵備道兼理提督學政任上,選拔丘逢甲入海東書院讀書,并邀丘逢甲入斐亭吟社為社友。屬對、聯詩等是吟社詩酒之會常有的項目。
據江日升《臺灣外記》記:“成功于戊寅歲,年十五,補南安學弟子員,屢試極等,而兩赴鄉闈”。鄭成功“年十五”即14周歲,時在明崇禎十一年(1638,戊寅),這年他成為福建南安縣學的“弟子員”。弟子員舊指太學生,在明、清兩代指府、州、縣學的在學生員即秀才;國子監生舊稱太學生,明、清稱監生。鄭成功是南安縣學秀才,卻也曾進南京國子監為監生;“屢試極等”說的是鄭成功在學期間的考試成績優異;“兩赴鄉闈”即鄭成功曾兩次參加福建鄉試(俗稱考舉人)。
《臺灣外記》又記:“至乙酉,年二十二,父芝龍引見隆武,賜姓名。丙戌,年二十三,秋九月,不從父投誠,潛匿金門。丁亥,年二十四,以只身而奉故朔?!鼻屙樦味辏?645,乙酉),鄭成功“年二十二”即21周歲時,鄭芝龍引見南明隆武帝,帝賜姓朱、名成功,自此而有朱成功、鄭成功之名和賜姓、國姓、國姓爺之稱;清順治三年(1646,丙戌),鄭芝龍降清并被挾持北上,鄭成功不從,潛匿金門。清順治四年(1647,丁亥),鄭成功起兵反清。
鄭成功起兵之后,曾在南安豐州孔廟前焚其代表秀才身份的青衣,以示投筆從戎。南安豐州至今保存其遺跡“鄭成功焚青衣處”。
清順治十四年(1657,丁酉),南明永歷帝封鄭成功為延平王。永歷帝封王同先前隆武帝賜姓有關,賜姓、封王則同明代宗藩制度相關。明代宗藩制度是為明宗室設計的制度。其要義包括:皇子(皇上的嫡長子)封親王,諸子(皇上的其他兒子)封郡王;親王的嫡長子世襲親王,郡王的嫡長子世襲郡王;親王是“一字王”,如秦王、晉王等,郡王是“二字王”,如水興王、保安王等;“有明諸藩,分封而不錫土,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封同姓為王,異姓功臣生前不封王,等等。鄭成功因得賜姓朱,故得生而封王;鄭成功受封的延平王是“二字王”,是郡王(“延平郡王”之稱不是規范的封號,鄭克塽降清時繳交的是“延平王冊”“延平王印”)。
我見臺灣三不五時(閩南語,不時也)有人出來講鄭成功建“延平王國”,也三不五時會生氣,“坐激書生憤”也!“延平王國”的建國鬼話不合于“分封而不賜土,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的制度原則和歷史事實,相當離譜而荒謬。
作者汪毅夫全國臺灣研究會會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