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民間至今有諺語“你不是辜顯榮,我不是廖添丁”流行。臺灣學者徐福全教授《福全臺諺語典》(2003)解釋說:辜顯榮,鹿港人,日據時期因引日軍入臺北城有功于日人而成為顯貴人物。廖添丁,日據時期之義賊,常劫富濟貧,曾至辜顯榮家索取巨款,轟動一時。后來,人遇到無理要求時,或別人對己有戒心時,常引用此語。
同辜顯榮不義而附日、不義而顯貴的事跡相反,包括民諺在內的所有民間版本的廖添丁故事,其主人公是藐視日人和附日的富人、仗義劫富濟貧的義賊?! ?/p>
作為臺灣歷史上的真實人物,廖添?。?883—1909)的故事在其生前、從廖添丁案發生伊始,就有官府的“兇賊”和民間的“義賊”兩個版本。一方面,日據臺灣當局(臺灣總督府)持續公布廖添丁案的罪行部分和偵辦消息如《捕獲兇犯》(1905年)、《賊黨逮捕》(1909)等,在臺北公演改良劇《兇賊廖添丁》(1910),發表參與偵辦廖添丁案的日警飯岡秀三的《探偵實話》(1920),以此形塑了官府版本的“兇賊廖添丁”故事;另一方面,民間口口相傳的,始終是“義賊廖添丁”故事。臺灣學者柯榮三教授《失傳的廖添丁》(2013)一文考證,歌仔冊《臺灣義賊新歌廖添丁》(1955)的編者梁松林,是“和廖添丁生活于同一時期、活動于同一地區”之人,他自稱“彼時添丁塊活動,我上知影伊的空”(閩南語,意為:當時廖添丁的活動,我最為知其底細),他的《臺灣義賊新歌廖添丁》采錄的完全是“彼時”就有的民間版本的“義賊廖添丁”。據說,臺灣文化協會曾義演廖添丁故事而遭日據臺灣當局禁演。民間“義演”而遭官府“禁演”的,想必不是官府版本的“兇賊廖添丁”,而是民間版本的“義賊廖添丁”。至于官府版本同民間版本的關聯,柯榮三教授在《失傳的廖添丁》結語部分指出:“廖添丁無視法律,反抗富人及有權有勢者,戲弄官吏警察,如果我們同意傅珂(Model Foucauly)所說的‘公布罪行的做法,將日常生活中不引人注目的小抗爭變成了英雄史詩’,則廖添丁的所作所為,正是得到臺灣民眾認同的斗爭”?! ?/p>
羅香林教授《序林培廬〈民間世說〉》(1936)謂:“民間故事和傳說,可以說是人們的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的反應,是人們對所處環境,所營生活,所歷事變的一種記憶或說明,一種解釋或回想,一種智識或教材。它的性質,雖說與歷史或‘寫的歷史’絕不相同,然而總不能說它竟是沒有相當的關系?!泵耖g版本的廖添丁故事正是日據臺灣時期,臺灣人民在日據當局的警察統治的惡劣環境里,艱難生活、艱苦抗爭的“記憶或說明”、“解釋或回想”、“智識或教材”,是日據時期臺灣史研究的“參考文獻”。
(作者:汪毅夫 全國臺灣研究會會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