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li id="aa00a"></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li>
  • 汪毅夫  >>  正文
    從一條史料引出若干史實
    汪毅夫
    2025年06月13日

    清人劉獻廷《廣陽雜記》里有一條史料:“臺灣知縣某,閩闈聘之入簾,過海為風飄至香山。廣人送之還閩。蓋庚午科也?!眲I廷生于清順治五年(1648),卒于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據此可知,他所記“庚午科”是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福建鄉試(“閩闈”)庚午科。其時,臺灣設一府(臺灣府)三縣(臺灣縣、諸羅縣、鳳山縣)。查康熙《臺灣府志》(高本??滴酢杜_灣府志》先有蔣本),江南通州人王兆升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至康熙三十年(1691)在臺灣知縣任上。據此又可知,劉獻廷所記“臺灣知縣某”即王兆升,所記故事原委是:1690年福建舉辦庚午科鄉試,聘臺灣知縣王兆升充當同考官,入簾閱卷。不料,王兆升從臺灣登舟,卻隨舟被大風飄至廣東香山。廣東人急急將這位重任在身的考官送到福建。

    與考官被風吹走的故事相似,劉獻廷《廣陽雜記》還記載另一個故事:首任臺灣知府、康熙《臺灣府志》(蔣本)編者蔣毓英的家人翁總管,“于康熙二十三年自臺灣歸,過澎湖遭風折舵。急安櫓,櫓亦折。隨風浪飄泊,任其所之耳。凡二十八日,水久竭矣,舟中二百余人渴死者四分之一。死者之尸,以氈裹之,從水門投之海中。巨魚日俟其下,隨取吞之。慘甚矣。后至一處,……蓋安南(汪按,即越南)國界也?!?/p>

    兼具劉獻廷所記因考事渡海被風吹走、船兒飄(漂)到安南兩個情節的故事有:清道光十五年(1835),臺灣澎湖考生蔡廷蘭參加福建鄉試,報罷歸途先至金門,從金門登舟遇風,隨著船兒飄(漂)至安南。蔡廷蘭將此次經歷和游歷寫成《海南雜著》。

    就科舉之路而言,臺灣考官和考生被風吹走能得生是幸運的,不知曾有多少臺灣考生渡海不幸遇難,“漂沒于?!?!于是,臺灣考生渡海前往往有“設酒食遙祭諸生之漂沒者”的儀式,并“刊石于門云:鄉試諸生,小暑節前內渡,過此勿往。又立石試院云:鄉試文武生,勿輕出???,文于小暑前,武于白露后”。我細心讀書,發現“設酒食遙祭諸生之漂沒者”的儀式有一細節。臺灣進士施瓊芳《石蘭山館遺稿》里有《奎樓送字紙外海祝文》,是為該儀式而寫的??鼧羌纯┬菢?;字紙是寫有文字的紙張,民間有“敬惜字紙”之俗;“送字紙外?!睉撌窃诤_叿贌旨?,愿“諸生之漂沒者”安息,?!班l試文武生”之“科名寶筏,破浪乘風”。我將這個細節稱為臺灣版的“敬惜字紙”。

    現在回到“臺灣知縣某”??滴酢杜_灣府志》(高本)收有王兆升的在臺詩作《郊行即事》(八首),其第8首明確提及康熙年間臺灣鳳山縣遭遇蝗災(“飛蝗來鳳邑”),及祝蠟祭拜以驅蝗(“微民稽拜殷”,“祝蠟豈徒文”)的情節,足補今人所知臺灣自然災害、臺灣民間信仰史實之缺。

    附帶言之,千字學術短文也當有盡可能多的學術含量。這是我對自己的要求。

    作者汪毅夫 全國臺灣研究會會長、教授

    【責任編輯:邵冰琦】
    全國臺灣研究會會長,教授
    男女啪啪激烈高潮喷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