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起,國際中文教育實際上分別由中國國際中文教育基金會和教育部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中心共同運營。前者是民間公益組織,負責孔子學院運營;后者是教育部直屬單位,負責其他國際中文教育項目,重點在于以中文教育為基礎,深化中國與世界各國的語言教育交流合作。管理機制的改變帶動了國際中文教育工作的相應轉變,也進一步推動了中文教育的國際化。
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是用語言講的,中國故事最好是用中文講,才能言語一體,語義一致,故事才會更真實、更中國、更能體現中國的歷史與文化特點,也才能更準確地講清楚中國故事。每一個漢字都如一只只螢火蟲,分開看是光,合在一起也是光,分分合合,星星點點,在當前這樣一個沖突頻仍的世界,給人帶來溫馨與愛。這是中文的智慧,也是中文的初心,我們要向世界講的中國故事,就要從這樣的螢火蟲故事開始講起。
國際中文教育歸根結底服務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將始終為國際中文教育提供政策保障、制度保障和優良人文生態保障,并通過以中文教育建構全新的世界文化生態,實現中文在新的全球治理環境中的主動性、主導權和話語設置權,使中文的世界影響力與中國的國際影響力均衡同步,相輔相成。
國際中文教育立足中國,服務世界,供需矛盾突出,“求”遠遠大于“供”。要推動國際中文教育更及時有效地服務世界中文需求,就必須以“科技創新”為引擎,以技術賦能教學,廣泛應用AI、大數據、VR/AR、云計算等前沿技術,對全球中文學習者的學習行為、需求偏好、文化認知等進行調研分析,形成大數據,用于精準優化教學內容、服務模式、市場策略,驅動教育產品和服務的持續創新升級,開發海量、高質量、交互性強的數字教材、慕課、學習App、虛擬文化展館等,打破時空限制,實現教育資源的全球普惠和高效配置,利用技術優化教學管理、師資培訓、學習效果評估流程,提升整體運營效能,徹底變革教學模式和學習體驗,提升教學效率與效果。
國際中文教育同時還要積極滿足個性化的中文需求,借助新質技術手段,打造數字平臺,連接全球師資、學習者、資源,減少信息不對稱,實現更高效的資源匹配和利用,實現大規模、個性化的中文學習服務,如AI一對一輔導,從而提升中文服務的覆蓋面和精準度,助力個體學習者更高效地掌握語言技能,縮短學習周期,實現規模效應下的高質量輸出。
國際中文教育作為新質生產力的代表,最主要體現在人才培養方面。國際中文教育培養的是國際化復合型專業人才,是懂中文、知中國、具備專業技能的高端人才,更注重“中文+”能力,不僅會教中文、講好中國故事,而且能依托自身的專業能力和新技術素養,直接服務于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適應全球經濟發展新變化。
國際中文教育作為“新質生產力”的代表,已不再僅僅局限于傳統的語言教學,而是一個深度融合尖端科技、以知識和數據為核心要素、通過平臺化智能化運作追求高效能高質量、致力于培養面向未來的復合型國際化人才、并在開放協作中重塑教育生產關系和國際交往模式的新興學科,其發展水平直接反映了一個國家在知識經濟時代利用科技、文化等軟實力要素創造價值的能力,是綜合國力的重要體現。
國際中文教育不但代表了新質生產力,而且可以創造出推動一個國家、整個世界未來發展所需要的新質生產力。國際中文教育的服務對象是全世界,而世界各國政治、經濟和文化生態不一,中文落地的途徑和手段差別巨大,中文教育資源又相對有限,因此,對數智化的要求高,結合度密切,技術更新內驅力強。中文代表人類最新的知識體系,并生產新的知識體系,以中文引導世界科技發展方向,以中國思維提升世界科技成果質量,構建世界中文教育共同體,并在共同體框架內,更加科學合理地布局中文全球版圖,細化教育階段,可行穩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