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法革命正在重塑全球信息秩序,中華文化的國際傳播若仍沿用單向輸出—被動接收的舊范式,必然被數據洪流淹沒。唯有跳出傳統思維慣性,傳統傳播業態、傳統合作機制、傳播評估標準,以“高效能、高標準、高水平、高可靠”為坐標,構建算法驅動的精準觸達體系,方能讓中華文明成為人類數字公共產品的一部分,而非櫥窗里的異域擺件。
高效能:從“觸達”到“共情”
實現中華文化高效能國際傳播,需突破單向輸出模式,構建“精準化、互動化、生活化、數字化”的立體傳播生態。從內容上,要超越符號化展示,著力激發價值共鳴與情感融通,打動人心。從傳播形式上,構建分層傳播體系,以廣為人知的文化符號和象征物為表層,作為受眾興趣入口,重點發展中國科幻、電競、國潮設計等新興文化形態,降低認知門檻。以生活融入為中層,借助影視、游戲等載體,通過生動故事自然融入生活倫理、禮儀規范;構建民間文化傳播平臺,形成生活化、去中心化生態;利用大數據分析區域興趣,實現分區域、分國別的精準投放。以美美與共、和諧共生、天人合一等思想為基礎,結合全球議題,深度闡釋中國文化生存發展的自有邏輯、自在合理性,突出中國在世界中的共性和特性。
中華文化高效能傳播的本質,在于創造“文化共情空間”。 通過數字技術降低接觸成本,以當代敘事激活傳統基因,在回應人類共同挑戰的語境中,自然呈現中國智慧,使之真正融入全球日常生活。
高標準:從“世界”到“中國”
實現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的高標準建設,需在內容權威性、表達精準性、價值普適性、技術前沿性四個維度建立系統性規范,形成兼具文化尊嚴與國際公信力的傳播范式。從源頭保障上,要建立學術支撐體系,確保文化闡釋的準確性;建設多語種釋譯標準庫,保障文化內涵在傳播鏈中的一致性;開發AI輔助譯校系統,自動識別并糾偏核心概念翻譯偏差;建立全球漢學家協作網絡,實施典籍互證計劃,推動中外合作翻譯,從源頭減少爭議。從過程管控上,要科學把控內容生產全流程,包括素材采集、內容鑒證、歷史影像修復、地域文化適配度評估、文化基因譜系比對、輸出審核、海外反饋;全過程應用人工智能技術,實現高精度、高效率的質量控制;自動檢測并優化文化刻板印象、歧視、偏差與誤讀,實時調整語境適配,在確保核心價值普適性詮釋的前提下,保障傳播的高標準運行。
中華文化國際傳播高標準建設的本質,是從世界文化傳播領域的世界標準向中國標準轉移,使中華文化真正獲得定義文明話語權的能力。其核心不在于輸出體量,而在于能否為人類文明提供可驗證、可復用的價值范式。
高水平:從“知識”到“常識”
實現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的高水平發展,必須超越簡單的文化輸出,構建兼具思想深度、藝術高度和技術精度的全球文明對話體系。首先是推動思想闡釋哲學化升級,構建元理論框架,主導中華文明的世界性闡釋;系統梳理核心概念,確立并發布中華思想關鍵詞全球闡釋指南,明確其當代轉化與全球傳播路徑;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等框架下,建立中國主導的跨文明對話機制,通過公平議題設置,提升文明互鑒效能。其次是創新文化生產,以高水平典范性文化產品為目標,通過傳統再造、原創輸出、算法適配,生成符合區域審美標準的精品。第三是進行技術范式革命,完善文化計算基礎設施,建設國家文化大數據中心;開發中華文化因子識別AI系統,精準識別文化元素的全球歷史分布與未來需求,優化投放策略。最后是確立以“原創性、影響力、可持續性、美譽度”為核心的評價指標體系,并基于全球文化傳播質量指數動態調整內容與策略。
中華文化高水平國際傳播的標志,是在人工智能時代,其核心概念成為人類文明的常識,為解決全球性問題提供獨特思維與方案,“和而不同”理念成為全球治理與AI倫理的共識基礎。簡言之,中華文化應從被觀看的“異域風景”,升華為塑造人類未來的基礎性文明資源。
高可靠:從“準確”到“安全”
實現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的高可靠持續發展,必須兼顧信息準確性與國家信息安全,構建“精準傳播+安全可控”的雙重保障體系。
中華文化高可靠傳播的核心,在于實現中華文化信息準確傳遞與國家文化安全的動態平衡??煽啃允腔A,安全性是底線,二者共同確保中華文化國際傳播行穩致遠。
在人工智能深刻變革傳播格局的時代,以“高效能、高標準、高水平、高可靠”為目標推進中華文化國際傳播,是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促進文明交流互鑒、貢獻人類共同價值的戰略選擇。著眼未來,我們要深度融合前沿科技,創新傳播理念與實踐,構建面向未來、可持續的中華文化全球傳播新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