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深度融入教育的背景下,國際中文教師亟需具備駕馭智能工具的核心技能,才能應對全球化、數字化教學的挑戰,以適應新時代中文和中華文化教學的需求。教師不僅要能熟練操作AI驅動的中文教學平臺,更要能將這些技術無縫融入教學設計、課堂實施與課后反饋的全流程中,實現技術與教學的有機融合。
對國際中文教師而言,熟練應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如大語言模型)尤為關鍵。教師可借助其強大的語言生成能力,快速生成符合學生語言水平的課文改寫、語法練習、閱讀理解題或寫作范文,大幅縮短備課時間。根據學生的學習數據,自動生成個性化練習題,實現因材施教。在口語教學中,教師可利用AI模擬真實對話場景,如點餐、問路、面試等,讓學生在安全、低壓力的環境中練習交際能力,并通過即時反饋糾正發音與語法錯誤,顯著提升課堂互動性與學習效率。
AI為突破語言教學中的文化隔閡提供了創新路徑。中文教學中的文化隱喻常令外國學習者困惑,教師可借助機器翻譯與AI解釋工具,多角度呈現其歷史淵源與使用語境,幫助學生深入理解。通過虛擬現實(VR)或增強現實(AR)技術,教師還能還原古代市集、傳統節日或歷史事件場景,讓學生“身臨其境”地體驗中華文化,增強文化感知力。教師應引導留學生主動使用AI工具進行跨文化對比,培養其批判性思維與跨文化理解能力。
國際中文教師不僅是語言的傳授者,更是技術與文化的橋梁,需持續更新數字素養,掌握AI工具的教育應用邏輯,在技術賦能中堅守人文關懷,真正實現語言教學與文化育人的深度融合。為此,教師應將AI技術工具置于“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之下。教師應始終意識到,語言不僅是符號系統,更是情感交流與文化認同的載體。因此,在使用AI技術時,必須避免過度依賴其自動化功能,忽視師生之間的情感互動與心理支持。外國學生在學習中文過程中常面臨焦慮、挫敗感或文化適應壓力,教師的鼓勵、共情與個性化反饋是AI無法替代的。因此,即使應用AI輔助教學,教師也要結合學生的學習動機與情感狀態給予建設性評語,實現技術效率與人文關懷的平衡,做好AI的助手。
尤為重要的是,國際中文教師需具備文化敏感性,能夠識別AI生成內容中可能隱含的文化偏見或價值觀傾斜,包括對性別角色、社會規范的刻板呈現,主動篩選、修改或補充教學材料,確保其符合多元文化、包容平等的教育價值觀。同時,在教學中融入AI倫理議題,如數據隱私、算法公平性、技術依賴等,引導學生思考技術對社會的影響,培養其作為數字公民的社會責任感。唯有如此,國際中文教育才能在AI技術浪潮中堅守育人初心,實現科技與人文的深度融合,推動中文和中華文化更廣泛、更深入地走進世界。(孫宜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