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一百周年之際,京城雨歇,花褪殘紅。思及賞花之時,車水馬龍,游人塞途,皆為一睹為快,踴躍遠勝治學修身齊家諸事。年年花開如舊,歲歲韶華不再,耽于聲色之娛,殆矣。遂有春光易老,時不我待之感,填詞志之,聊以自勉。
美國廣播公司拳擊評論員斯蒂芬·邦茨說:"我認為現場的呼喊聲影響了裁判。毫無疑問,中國選手才應該是真正的勝利者。"觀看了比賽的英國著名職業拳擊手安迪·李也在社交媒體上支持呂斌,"我認為中國選手呂斌贏了!"美國職業拳擊手雅克·多諾萬則直言,"這場比賽的判罰非常有問題。"
"中國拳擊運動現在正式恢復!"20多年前,當國家體委主任李夢華宣布這一響徹云霄的決定后,中國拳擊從此掀開了嶄新的一頁。及至2006年,中國拳擊運動自恢復以后經歷了20年滄海桑田--20年的復興與改革,20年的歡笑與淚水,20年的挑戰與成就。
拳擊是現代奧運會的重要比賽項目。自2004年雅典奧運會,鄒市明打破中國拳擊在奧運會上的"獎牌荒"開始到現在,短短十余年間,中國已由一個從未奪得過一枚奧運獎牌的拳擊弱國,一躍躋身為摘得3金、2銀、3銅的新興拳擊強國。
在短短的十余年間,中國已由一個從未奪得過一枚獎牌的拳擊弱國,一躍躋身為摘得3金、2銀、3銅的新興拳擊強國。有感于中國拳擊健兒們在奧運賽場上創造的一幕幕激動人心的歷史,筆者特依時間順序為讀者捕捉、呈現奧林匹克拳擊史上最具意義的十八大時刻。
一位職業拳手要想成為萬眾矚目的明星,他必須先成為PPV之驕子,即他需要有讓拳迷甚至是一般體育愛好者愿意掏錢來觀看他現場直播大賽的魅力。這種魅力或許就是一位璀璨奪目的拳擊明星與一位僅擁有非凡拳擊才華的職業選手的最大區別。
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是,雖然古巴拳手自1972年便一直統治著業余拳壇,但從未有一位轉為職業拳手的古巴人在職業拳壇中占有過統治地位。相反,很多逃離古巴遷往它國的運動員在轉為職業拳手后表現得卻很令人失望。只有1992年奧運會金牌得主卡薩馬約爾(Joel Casamayor)是個例外。
吳叔叔對我的工作一直給予關注,為我的作品提出了很多有益的建議。還清晰地記得,兩年前,他那時正忙于國內國外的各種事務,身在華盛頓的他還在百忙之中特別抽時間認真細讀我的作品,并做了周到中肯的文字點評,支持我在外宣工作上不斷進取。
這塊奧運會拳擊金牌分量不同一般,因為那個時代正是世界業余拳擊人才輩出的時代,而美國業余拳擊直到上世紀九十年代才真正發展起來。與六十年代末的那些業余重量級拳手相比,現代的這些人充其量只能到NFL中作作后衛或是到NBA中去打個小前鋒。
對于一般媒體而言,究竟是內容為王,還是渠道為王,甚至抑或是營銷為王?業界莫衷一是,百家爭鳴,各有千秋。但對于現階段我國新型主流媒體的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而言,孰者居于首位?
關于如何提升我國媒體國際傳播能力這一課題,國家高度重視,在國家層面上投入了大量的資源;同時這一課題也被作為國家社科基金的重大項目--"中國媒體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戰略研究"投入了研究。
一段時間以來,隨著中國在全球的影響力逐漸增強,美國國內出現了一場對華戰略的大討論。他們開始反思過去自尼克松1972年訪華到現在這40余年以來的對華戰略。部分政府人士和一些專家開始懷疑以往歷屆政府的對華政策是否過于溫和。
應美國總統奧巴馬的邀請,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已開始對美國進行正式國事訪問。這是中美關系進入新的歷史階段后,雙方面向未來規劃兩國關系的一次關鍵性訪問,意義非凡,舉世矚目。
提升國際傳播能力,要大力發展新型主流媒體,通過資本運作的方式發展新型主流媒體是有效捷徑。若要加大資本運作力度,開展并購重組,必然會涉及到一定體量資金的占用。完成原始資本的籌措是實施資本運作、實現產融結合的基本前提條件。
新型主流媒體投入成本低,傳播效果好,是所有形態的主流媒體中在國際傳播方面最具優勢的。順應重大利好政策,大力發展新型主流媒體無疑是現階段提升我國國際傳播能力的捷徑。關鍵問題是如何快速做大做強新型主流媒體,進而迅速提升我國國際傳播能力?
當前,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被擺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已成為國家層面極具緊迫性的戰略任務。如何快速提升國際傳播能力已成為現下我國面臨的一項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