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助力中華文化在全球綻放光彩,已然實現成為民族復興征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這一重大戰略指引,不僅沒有英語這一國際通用語的光芒黯淡,反而為其點亮了更具時代意義的燈塔:那就是培育一批既深深扎根于中國大地、胸懷家國情懷,又具備全球視野與跨文化溝通能力的復合型人才。
文化自信是新時代中國社會發展的堅實力量,是推動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重要支撐。只有在文化上有定力、有根基,國家才能在日益復雜的國際競爭中贏得主動;只有全民文化自覺和自信不斷增強,社會進步才能更具活力和持續力。
文化,如同一個國家的靈魂,深植于其歷史脈絡之中,塑造著民族的性格,指引著國家的發展方向。而文化自信,則是這種文化靈魂的堅定信念和自豪表達,是一個國家軟實力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我們必須樹立文化自信、增強文化自信、堅定文化自信,不斷擁護我國的文化產業和文化事業,推動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和源泉。
文化鑄魂,潤物無聲。文化是一個國家和一個民族的根基,文化興則國家興,文化強則民族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離不開中華文化的繁榮興盛。新中國的發展和歷史變遷中始終堅強依靠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獨有的精氣神。
綜觀世界歷史,文化立世,文化興邦。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文化建設和發展問題,并多次強調,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必須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堅持高水平對外開放,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2022年8月10日,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表《臺灣問題與新時代中國統一事業》白皮書,重申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的事實與現狀,展現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追求祖國統一的堅定意志和堅強決心,闡述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在新時代推進實現祖國統一的立場與政策。這是時隔20多年,中國政府再一次就臺灣問題發表重要文件。
2022年2月4日是中國農歷大年初四,立春之日。4號晚8點,舉世矚目的北京第二十四屆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開幕式在“鳥巢”國家體育場拉開了序幕。這是繼2008年北京夏季奧運會,北京國家體育館的上空再次升起了奧林匹克會旗,北京成為全球首個“雙奧”之城。
“出重拳,下重手”,近日中央網信辦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飯圈”亂象治理的通知》,提出解決“飯圈”亂象問題的十項措施:取消明星藝人榜單,優化調整排行規則,嚴管明星經濟公司,規范粉絲群體賬號,嚴禁呈現互撕信息,清理違規群組板塊,不得誘導粉絲消費、強化節目設置管理,規范應援集資行為,并嚴控未成年人參與。由此可見,“飯圈”正面臨史上最嚴監督。
全國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總人口共14億人,與2010年相比增長5.38%。東北地區人口占比下降1.20個百分點,過去十年,東北地區人口十年減少1101萬人,東北人口已不足1億人。
英國學者李約瑟在研究中國科學技術發展史的過程中,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在公元前世紀至公元前15世紀,中國在自然科學及運用方面遠勝于歐洲,但是近代科學為什么不是從處于世界領先地位的中國古代文明中演繹出來,而是在文明程度相對落后的15世紀歐洲誕生呢?
少數民族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自秦漢以來就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在長期的歷史發展和民族文化相互影響、相互交融中,我國各族人民共同締造了中華民族文化。
武漢新冠肺炎疫情以來,中國果斷采取最全面、最嚴格、最徹底的防控舉措,同疫情開展堅決斗爭。我們二個月就已經基本控制住了疫情,超出了大多數專家的預判。我國抗疫斗爭取得重大戰略成果,充分展現了中華文明的深厚底蘊,我們偉大的抗疫精神同中華民族長期歷史因素形成的文化基因一脈相承。在新冠病毒尚未在歐美肆虐時,西方國家常常冷嘲熱諷中國應對病毒的做法,他們無法理解中國為什么封城,為什么限制出行,為什么要求人人戴口罩。